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当代世界客观存在的"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面临重大挫折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迎接挑战的改革和开创的新局面;世界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深刻的价值裂痕、世界社会主义内部两种理论与运动的分道扬镳。"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所揭示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所认定的历史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博弈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崭新一页,是对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和社会主义环境的深刻巨变,也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的长期性、矛盾性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光明性。  相似文献   

2.
辛杰 《理论探讨》2001,1(2):5-8
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形成,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思想更显重要,对它的当代阐释集中了"四个正确认识"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价值否定与科学否定的辩证统一;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与世界文明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旧文明的超越.社会主义是人类新的价值选择,它的优越性可能不是现实的(尤其就某个方面而言),但是必然的.我们理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全球化时代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3.
"普世价值"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价值"来自于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普遍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其"普遍价值"演化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它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认为,取而代之的将是代表着历史进步方向的无产阶级所倡导的当代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一普世价值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董海浪  谭林  王慧 《学理论》2011,(2):62-6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1],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蒋晓婷 《学理论》2015,(4):98-99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若将盈利作为从事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唯一价值评价指标,能获得的只是眼前的、暂时的利润。从长远角度,企业竞争会演变成"人对人是狼"的状态,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价值理念只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甚至扰乱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以利为最高价值理念的企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单纯的"经济人"角色,而无法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倡的"道德人"形象。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经营,讲究企业获利与企业道德并行,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利以义取,要充分发挥义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商品的自由交换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必经阶段,市场经济与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劳动力商品化不是简单移植资本主义商品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商品化与个人价值实现是可以达到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王响霞 《学理论》2012,(13):91-92
关于对剩余价值的理解,大体主要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剩余价值一说;另一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剩余价值,而且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存在着剩余价值,所以,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本质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存在着比资本主义社会还严重的剥削。分析剩余价值,比较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不同,对于部分人澄清自己的认识,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把握赵甲明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价值愈加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劳动的组织程度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关系直接制约价值分配关系.应当把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与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区分开来,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客观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本身存在着否定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背离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的智能创造被充分挖掘,价值分配将越来越真实地反映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10.
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从邓小平设定的条件和概念出发,不能把具有特定涵义的范畴变成一般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突破的"传统观念",不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而是混淆不同历史形态社会主义和超阶段的"左"的思想.不应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否兼容,能够和市场经济兼容的社会主义是特定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等于资本主义,但把市场经济和私有制、雇佣劳动分离开来未必符合实际,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市场经济所能实现的社会公平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平.  相似文献   

11.
于光远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这三个提法可以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基本的提法。它表明我国要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性质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视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简称。正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性质只能是资本主义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本身”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或者说,它可以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可以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课题之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弄清楚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地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到底能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能不能还坚持社会主义?有些人一直是有疑虑的;从实践上说,有些人把社会主义看成是虚的、市场经济才是实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号下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有社会主义国家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社会主义?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取代物、创新物。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序列上,社会主义是继承资本主义各种积极成果、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新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以及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人们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不继加深、提高认识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科学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认识的产物,是对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400多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科兹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的观点,是停留在19世纪水平的认识。所谓市场经济的唯一作用就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看法,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2 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和过程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和社会阶级的理论教条式地套到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无知和否定。只有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观察和阐明中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问题王瑞璞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的,即主要是讲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的生产关系不同,二是它们...  相似文献   

16.
王力坤 《学理论》2014,(4):23-24
长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视为经济危机的根源,而自由主义又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根源。从根本目标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的体系。哈耶克曾表示,在追求自由这一最终目标上与马克思等社会主义者并无重大分歧,只是反对通过计划来达到这一目标。主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自由。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价值表现理论的探讨蒋南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面临很多新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表现学说,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价值表现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时认...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价值观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目的性、合理性、正义性所做的根本的理论概括和论证。《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和最高目标,并从价值观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合理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必然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这一根本价值指向,才能够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些人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产生腐败的根源。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源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偏见。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于是,当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有人就把腐败现象统统记在市场经济帐上;一提反腐败,有些人就认为是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限制和“纠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