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那边的山     
俗话说:仁者乐山。但不知是因仁而乐山.还是因乐山而仁,总之我喜欢山。 许是从小就和山打交道,对山有一种奇特的情感。每到一地,若有人说去爬山,总是欣喜得不行,因每个地方的山都不一样.每一个不一样都会使你难忘。 这次去台湾,原本就是一份惊喜,到了台湾又去爬山,就欣喜若狂了,去爬的是台湾的最高峰,东北亚的最高峰——玉山,这惊喜、欣喜简直是喜不自  相似文献   

2.
我没有去过台湾,但我喜欢台湾,因为它是祖国的宝岛。我歌唱得很差,但我喜欢“阿里山姑娘”的韵律,因为那是台湾歌曲。在我的感觉中,台湾离得很近,只隔着一条海峡。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描述中国暂时分割的现状,实在是高明和贴切的,因为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3.
我们信服他     
我们队长是山东人,姓宋,现年二十八岁,未婚。性格随和,于书法、绘画及各种棋类,无不精通。我们都信服他。象棋是我们保安队唯一的娱乐工具。我经常从队长那里讨得一招半式,然后去同其他队员对阵,每每都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夏天的时候,队长画了一支梅,下面又写上一个大大的“冬”字。我问他怎么想起要画梅了?他说:“古人望‘梅’而止渴,我是望‘梅’而祛热呵。”其时队长正研习养生气功,大概已到了心静自然凉的境界了罢。队长热爱毛泽东诗词,常用仿宋体在白纸上写好了,贴于墙上,反复吟诵。队长曾写了“多味斋”三字,贴在…  相似文献   

4.
高雄日记     
随手翻翻我过去当海员时的《航海日记》,有一段去台湾高雄的经历一直未能成文。以前觉得这段经历也就如我当海员时司空见惯的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没啥新内容。以后又觉得它关系到海峡两岸关系,不好写,就是现在拿出来,虽说帮助读者对宝岛台湾加深了解起不到多少作用,但可让读者体会一下17年前我去台湾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宝岛行杂感     
刘志祯 《黄埔》2010,(6):55-56
今年4月22日,我随旅行团踏上宝岛台湾,沿海岸线环岛转了一圈后,于4月29日跨过海峡飞回大陆。此行虽是走马观花,但我见到了相别60多年的台湾老同学,可以说今生有幸永志不忘。很多同行者亲眼目睹了我与老同学真诚深厚的情感而颇受感染。进而对我羡慕、钦佩,沿途对我呵护有加。  相似文献   

6.
台声 《台声》2005,(5):33-33
连战自大陆“和平之旅”返回台湾后,台湾媒体4日纷纷报道连战此行带给台湾的变化,认为此行成功扭转了两岸的氛围,并显示了台湾渴望两岸和平的主流民意。《中国时报》社论《连战的大陆行为两岸关系改变些什么?》表示,任何有前瞻视野的人,大概都会肯定,两岸关系经过了这“八天七夜”之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社论说,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连战此行确实成功扭转了两岸的氛围。此时此刻的两岸氛围,是和平、交流的倡议此起彼落,这个氛围的转变,正是从连战踏进大陆之际开始的。社论认为,连战此行也测试出了台湾目前的主流民意,就是渴望两岸和平。台湾当…  相似文献   

7.
最近《两岸关系》杂志社的编辑告诉我,台湾朋友很想知道祖国大陆有关传销的政策。我曾担任过司法部律师司司长,国家商标局常务副局长、现在公平交易局工作,在台湾有很多朋友,我乐意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我还是介绍一下公平交易局吧!台湾有“公平交易委员会”,祖国大陆有公平交易局。我们这个局是国  相似文献   

8.
何申 《两岸关系》2004,(9):62-63
7月再去云南,与2月初去云南的心情就不一样了。2月是开中国作协全委会,同时也想领略一下那块神奇土地的绮丽风光;而7月呢,则有一种欲与老朋友重逢的感觉。尽管尚不知参加“情系香格里拉——两岸文化联谊行”的台湾、香港、澳门友人中可有相识者,但一想到去岁在台湾和香港受到的热情接待,我就觉得此次将是非常愉快的。于是,我这个不是特别好走动的人,也就有了半年之内两去云南的旅程。  相似文献   

9.
李吉双 《台声》2011,(9):66-66
去台湾的第四天,受朋友的邀请,我们去了台中市。据说这是一个颇具台湾传统特色的城市。进入台中,当我们搭乘公车前往东海大学的路上,我听到了坐任我前面的一位老人用标准的大陆口音在向人问路。原本以为在这异乡遇虱了同乡,大家没准还能交换一下出行心得,于是就向他打了一个招呼,却没想到眼前这位老先牛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的一位老兵,而60多年的经历竟没有让他改变乡音。  相似文献   

10.
曾经参加过台湾创意产业界在武夷山举办的一次交流活动,耳闻台湾的创意文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共建筑景观方面,而且在生态农业园区自然景观方面,活跃的创意文化更是新奇叠出。不久前我有幸去了一趟台湾,除了一路观光,我还留心台湾创意产业方面的信息。让我感兴趣的是:就连普通的一些轻工产品制造,也寄寓着独特的文化创意。  相似文献   

11.
台湾记忆     
6年6月,我国海南农垦46位退休人员一同赴台进行为期9天的台湾游。此行虽已结束许久,但关于台湾的美好记忆却在我脑海中留存。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我有47年之久未曾谋面过的胞妹,我很惦念她,她也很惦念着我。1982年,我们联系上了,她喜欢万分,如获天书。她知道了娘家还有父母兄弟存在,于是想回大陆探亲,也希望我们去看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暑假前,我才获准前往台湾探亲。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到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亲情,它使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在与亲人的交谈中,我得知某些到台湾探亲的人趁机打工赚钱,勤奋点的人可以在两个月内捞回几万元人民币。外甥女婿曾私下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去挣台币或美元,他说可以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3.
《干部人事月报》2014,(7):90-9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美国生活时,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一天,一名青年向他报怨:“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门儿,他给我的薪水比给别人的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同情地说:“这样的老板是不好。”停顿了一下,刘墉又说:“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几本领,然后走了也值。”年轻人听后有所觉悟,说:“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半年后,刘墉又见到这名年轻人,他问道:“你辞职了吗?”年轻人骄傲地回答:“我不辞职了,因为现在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14.
绝味     
席间,岳洪明说他曾在这里吃过一种绝味,这是他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食物,他终生难忘。 满座皆惊。 什么绝味?这话引起高县长浓厚的兴趣。对这位从台湾来的不速之客,高县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因为这是他在B县实施招商引资计划的第一步,他一定要使岳老先生此行感到全身心的满意。 “吃不到了,再也吃不到了!”岳洪明感叹地说。继而,他话题一转,又说:“我来B县的目的,一是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攻台湾政治的博士研究生,我在去台湾之前得到的关于台湾方面的资讯都是从书籍、媒体或他人的表述中得来,对台湾的认知还是一种隔江观火焰、水中看月明的状态,没有亲身去接触台湾、感受台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010年8月中旬,接到台湾铭传大学中国大陆研究学会赴台研讨的邀请函,我就渴盼着实现这个愿望。  相似文献   

16.
李立 《两岸关系》2002,(7):28-29
5月2日,我陪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游览。那一天,天气格外爽朗,家人去放风筝,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就一个人到处转悠,没想到我竟然碰到了一位台湾老兵,俩人一聊还挺投缘,就像是早已约好似的。也许是职业使然,我们的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他的故事上来。老人沉思了一下,然后脸色凝重地向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斯人已去,谨以此文纪念林清玄先生。  相似文献   

18.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9.
刘智伦 《台声》2014,(7):82-84
<正>今天,称得上是我台湾此行最重要的一天。说它重要,是因为今天就要圆我们刘家几代人的一个梦,这可是一个足足五十余年来的长梦啊!我将带上十七年前父亲生前留下的嘱托,带上我们全家二十多口人的期盼,带上我多年的深深怀念,去祖上墓前祭祀……挥泪祭奠祖父祖母我们刘家的墓地离山间便道仅有十步开外。墓地正面朝着东方,墓地前面约百余米的地方有一道横向微斜的小山  相似文献   

20.
又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之际。两年前的此时,两岸儿童文学界同行曾有一次愉快而难忘的江南之旅。在旅途、在山庄的乡野、在船坞,大家共同探讨两岸儿童散文的现状与进展。一本新颖别致的大32计今书《这一路我们说散文》,记录下了此行的一切。两年后的三月,我有机会第二次赴台湾参加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活动,台湾的3月同样也是群驾乱飞、杂树生花。从桃园机场通往台北的高速公路两旁,盛开的映山红(杜鹃)如火如条,一片烂漫,春的温馨浓浓地弥散在两岸儿童文学同行之间。我此行赴台,主要是应台东师范学院院长方荣爵教授和儿童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