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代之前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地方基层的治理形态又是如何。众多的研究关注到中国乡村治理形态的特殊之处,并且主要形成了结构视角下的中间阶层社会整合与国家权力文化网络整合的视角。社会结构整合论侧重中间阶层的权力支配,国家与地方之间通过士绅、地方精英的正式与非正式治理结合方式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权力文化整合论则认为乡村社会共享的价值符号、象征、礼仪等权力展示造就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一体性,国家正是运用正式权力的文化网络治理基层。传统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是一种融合了结构与文化的认同治理,这种治理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依赖资源。  相似文献   

2.
精准农业也称精确农业、精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继"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后,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试验.  相似文献   

3.
杨文生 《求实》2013,(Z1):165-166
<正>中国学界关于公民社会问题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也是公民社会理论从一种纯粹的西方观念转变为全球性话语的阶段,从这一背景看,中国学界对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公民社会理论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进程是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相契合,而不是学者们抽象思辨所催生的。近30年来,中国哲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和法学界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对公民社会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具体可集中概括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胡重明 《求实》2020,(1):49-61,M0004,M0005
社会治理历史变迁的宏观结构研究往往难以确切澄清观察的对象和层次,且在重视权力等关键参数的同时较少关注历史故事中那些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从"技术-权力"分析出发,以典型组织模式的两次重要转型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研究可见:改革开放前后从"枫桥经验"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转型,不仅表明了"国家管控"向着"社会管理"的跃迁,也意味着以权力结构的调整为组织技术核心的革新不断拓展空间。这种权力对技术的"解制"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又转向技术对权力的"赋能",在"平台驱动的全科网格"中推动了权力结构的矩阵化、扁平化,提升了政社合作的水平,呈现了地方行动者如何在特殊历史场域中突破理念和资源的限制,不断创造治理变革的可能性。当然,为进一步改善对历史的理论研究并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价值,审慎爬梳史实,将宏观结构分析与中微观分析相结合,完善对不同阶段社会治理的组织属性的认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何跳出集权与分权的恶性循环、继续保障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现有体制,对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实现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现有民主制度不发达等因素,造成了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的构建,道德、权力、权利、程序的制约以及公民社会的壮大来维护中央政令的权威与保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最终实现社会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以数字化互动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权力"开始广泛地嵌入社会治理的权力结构,并推动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结构重构。媒介权力带着其特有的"二元性"特征,即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权力形式嵌入社会治理场域。媒介权力的生成源于理性认同,普遍通过行动主体的编制力和切换力而生产,其中算法技术提升了这些能力。媒介权力的运行首先涉及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围绕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来施加其影响力。媒介权力的嵌入推动了社会治理场域权力体系的再结构化,主要体现在媒介权力对社会权力体系的分割与重构、权力结构的不平衡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特征及与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主体性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村级党政"一肩挑"的问题由来已久。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地方探索到党的十九大后的"全面推行",村级党政"一肩挑"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折射了乡村治理模式的调适与转型。当前,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既是实现上下权力有效衔接的正当途径,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推进和实现村级党政"一肩挑"仍需面对民意表达不畅、权力监督不足、干部资质不济等挑战,可从人员配备、组织优化、制度完善等方面切入,构建推进村级党政"一肩挑"规范运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仍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医治政治体制的弊端,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推动权力结构理性化,确保公共权力科学、高效、公正履行职权,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基本路径。本文认为应该从党政关系、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等方面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权力结构理性化。  相似文献   

10.
李劲 《理论文萃》2007,(3):10-17
公民社会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话语理念,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西方学者的语境中,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自治的特点,天然的与政治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学界对于公民社会理念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严肃的理论反思。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在前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重新兴起,  相似文献   

11.
口述史学新解——以山西十个合作社的口述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降,在西方口述史学的影响下,国内口述史学研究逐渐兴起,受到学界和大众媒介的普遍关注。不少学者在口述史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更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身口述史学的实践,筚路蓝缕,出版了一批或是对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访谈实录,或是记录布衣百姓市井百态的口述史学著  相似文献   

12.
在"共时性挤压"状态下展开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地相互叠加,传统的政府"统制"结构、协同互动结构显得捉襟见肘,呼唤着地方治理结构的变革。当前"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地方治理结构呈现出一种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新态势。基于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的协调联动结构在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实践,从解构的角度入手,尝试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结构模型,即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与社会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责任机制在企业运转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地方政府行为为切入点,采用"开发型国家"的概念解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背后的制度结构。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权力结构中,官僚制在横向与纵向的结构关系方面体现出控制、封闭与依附等特征。然而,具备上述特征的官僚制在创造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并不能带来社会的真正和谐与动态稳定,因而也无法保证自身的良性运行。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官僚制内部的开放性,解决依附与控制的问题,打破封闭,建立国家与社会的双向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毛泽东"赶超"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超英赶美"是50年代中后期一个极为振奋人心的口号,有过广泛和重大的影响.这一口号是毛泽东"赶超"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密切相连.由于50年代后期经历的曲折,这一口号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拟从分析目前研究的一些动态出发,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不成熟的地方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众多学者的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问题在我国开始引起关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互动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赵玲 《学习月刊》2012,(14):102-103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现代汉语研究的重心是趋向动词的界说、名称、归属、范嗣、功能等。学者们大多从宏观上从“类”的角度谈论整个体系不同词的内部共性及个体差异,80年代后,学者们选一个词或几个词与不同词的搭配分别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不同义项的分解。  相似文献   

18.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地方政府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研究视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政府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能力总量、能力结构,制度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法治化程度不高,能力结构还不合理等。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监督与制约,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意义与局限:论中国语境下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谭兰英  杨梅 《新视野》2005,4(5):45-47
宪政框架下的有限政府,始终是支配西方社会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的特定语境,其基本的目标指向是责任与权力对称、质优价廉的政府。中国学者与地方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学者们偏重于对其作出宪政主义式的理解,而地方政府则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等角度来理解。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某些偏差,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获得、维持与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获得或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派生,同时也来自于国家法律的授予,还来自于地方民众.维持地方政府权力相对稳定的方式主要有宪法性维持、法律性维持、体制性维持和文化性维持.从政府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走过了不断伸缩变化的复杂历程.地方政府权力的变动,既有经济结构的变迁与政府职能的弛张这一基本动因,也有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分配份额的调整与阶级、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一重要动因,还有宪法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文化的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