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调整。任何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并且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们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任何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关于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认识。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展。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5.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的哲学名著《矛盾论》,在谈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问题时,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实践和理论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有如下的辩证唯物论的论述:“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差异性方面来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越来越模糊了两种社会形态的界限。其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自觉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1851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勾画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骨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于人类  相似文献   

9.
我们说改革具有长期性,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贯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第二,对于每一阶段的改革来说,也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不但改革无法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生产的严重  相似文献   

10.
对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把先进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鲜明地揭示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使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耿鸣 《求实》2001,(Z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变化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这种最终决定作用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 ,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 ,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 ,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时 ,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3.
《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4期刊登赵科天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提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中国自5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界出现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认为,马克思虽然发现并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将其命名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概念,但他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其内容只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能否正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地健康地进行改革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间的关系,存在着既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着的一面,但这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来解决。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根本不是什么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革命,在任何时候和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崛起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崛起是必然的,但完全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人民通过切身实践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强中国,是崛起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发挥,是崛起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层建筑基础和生产力基础。中国崛起决定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国际环境四个因素,其中生产力是基础和核心。发展生产力不能光看规模,更重要的是看质量,关键要抓四点:关键技术创新,发明创新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世界第一位;攻克规模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建设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分为多层次。但主要的系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分为多种层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既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要适应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进行经济  相似文献   

19.
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这个基本思想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方而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性的论述。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毛泽东把马克思发现的  相似文献   

20.
一、功利取向的现实必然性与合理性当今中国社会的功利取向已愈来愈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并呈不断成熟的发展态势。正确看待这一价值观的重大转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总体上说,价值观的转换,有其现实必然性与合理性。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其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相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改革与完善,上层建筑诸层面的建构与发展,总是要以能否最终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准和基本方向。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