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人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3.
我们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文教交流,扩大两岸各界交往,稳步推进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得以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了一致,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应当继续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巩固和增进互信.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实现由开创期转人巩固深化期的阶段性跨越,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规模与深度不断提升,但在政治领域,双方关系仍处于低层次的增进了解、累积互信阶段。为让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满足两岸形势变化的需要,本文拟在探索当前两岸关系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两岸族"台胞的现状,指出其参与营造的"两岸生活圈"在两岸间织造了绵密的社会连带网络,有助于两岸民间社会的联结、沟通及互信的建立、深化.重点在吸收西方社会身份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本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中国人的"我们"的观念,探讨"两岸族"在社会身份定位上的特殊之处,特别指出其不是自外于大陆人和台湾人.而是在其间生成既有差异对比又有联结沟通功能的中间群体,是在"重叠的认同"中将两者都视为"自己人",这有助于两岸民众在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汇流成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互信互赖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虽然两岸的坚冰正在双方的努力下渐渐融化,但是,毕竟彼此隔绝得太久,深化两岸的民间交往则是重拾互信的途径。而围绕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等事件,两岸人民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喜悦和悲情,血浓于水的亲情,无疑是两岸民间互信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两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两岸构建"信心建立措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从世界各地的经验,说明:一、"把高标准的政治互信作为协商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二、只要双方都有"谋求相对安全的需要",并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就已存在;三、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应当及早策划、及早协商、正式起步。  相似文献   

8.
在商业与社会领域的跨部门合作实践中,企业与社会组织何以构建良好、稳定、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联合的力量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日益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考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五家企业基于“希望工程”公益项目的合作经历,可以归纳提炼出企业与社会组织可持续跨部门合作的形成机制:合作初始阶段,理性面向的交换互惠机制在合作动机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双方基于交换关键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共同目标构建伙伴关系;进入合作成熟阶段,情感联结机制成为企业与社会组织能够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双方在持续互动过程中完成了信任强化与价值共创,使跨越部门边界的组织之间产生了超越理性的情感联结。正是理性与价值两种逻辑机制的交互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商业部门与第三部门可持续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成果丰硕的一年。两岸双方秉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着力提高交流合作的质量效益和机制化进程,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持续创造了两岸互利双赢的新局面。两岸双方在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增进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夯实了两岸政治互信(一)两岸高层持续良性互动,进一步聚同化异,就一个中国框架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从两岸关系史看,互信是两岸双方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前提.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互信的巩固和深化将日益离不开两岸关系制度化.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具有稳定两岸预期、减少不确定性、防止误读误判等功能.在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必须符合实际,理应是一个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渐进过程.在新的形势下,两岸双方应继续共同努力,用好用足历史机遇,不断去化解限制两岸关系制度化的各种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学生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陆“交换生”群体在台交流期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网络,“交换生”面对新的环境,开始接触台湾青年群体,使用当地的沟通工具,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这充分体现出大陆青年在台具有较强的“在地”适应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交换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出相对封闭的交往网络,由于交流环境的限制,心理的群体认同与融合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因此,有必要推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化交往机制.  相似文献   

12.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两岸社会整合则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社会整合理论脉络的梳理,探究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维持和再造共同体,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内涵;价值共同体和实体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内在的要求。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发展共享的利益整合机制,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整合机制,以及规避“台独”风险的控制机制是两岸社会整合六大重要机制。与此相对应,利益整合路径、文化整合路径、制度整合路径、民间社会整合路径是两岸社会整合四大基础路径。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探究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两岸民间交流加速发展,增进了两岸彼此了解,建立与巩固了两岸互信,却也衍生了非传统安全因素,如跨境犯罪、传染疾病和食品安全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出于两岸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多元性、跨界性和议题主导性,在其解决上,更体现了两岸合作的重要性.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剖析了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卢倩云 《桂海论丛》2010,26(6):110-114
乡村基层组织的组织效能不仅来自于"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化管理,更来自于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柔性化管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村基层组织心理契约发生了巨大变化。构建符合组织管理需要的新型心理契约应完善组织内部沟通机制,提高组织和成员的互信水平;强化组织目标管理,形成组织与成员的共同愿景;培育和谐的组织文化理念,增强成员认同感;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促进成员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多种元素差异互补的平等统一。自然界的差异以平行性关系为主,人类社会的差异以垂直性关系为主。在社会中互动的主体,形成高低、主次、先后、强弱、左右、内外、我他等七种关系类型。社会和谐状态的出现,需要秉持“和而不同、异而兼美、互利共赢、各擅胜场”的基本态度,遵循同情理解、真诚沟通、平等对话、互补共赢、自由选择的行动性原则,摒弃各种不“和谐”的错误文化。  相似文献   

17.
Qiang Xin 《当代中国》2010,19(65):525-539
Facing the ever-growing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s strategy towards Taiwan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change, that is, transcending the staunch realpolitik mentality and turning to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 policy making. Especially since President Hu Jintao took up his position, the Mainland has endeavored to improv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 series of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the proposals and signatures of some long-term accords aiming to advocate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mote social exchanges, weaken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foster mutual trust. By taking the Mainland'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hift, Taiwan's domestic reality and ‘institution deficit’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efforts and features of the Mainland's recent institutional-orientated policy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8.
两岸政治定位的困境在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之间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两岸关系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中国不同于现阶段两岸各自认同的政治主体,可以称之为“第三主体”.两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两岸同胞共同建构“第三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