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发展中实现平等──对收费教育的思考孙乃纪学校招收“自费生”、“议价生”,对人们已有的教育平等观念冲击很大,好像宁清如水的学校也变得只认钱不认人了。其实,我们倒不妨回过头去看一看,问一问不太长的历史,难道教育不收费就平等吗?“文革”期间的教育,连升学...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费用,以捐资助学、共建、借读等名义变相择校乱收费,公办普通高中超出"三限"比例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以借读生、自费生等名义乱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前,教育一向是国家包办的事业,高等教育办学的体制、管理的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无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近年来,高校招生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逐渐扩大招收代培生和自费生的人数。1992年,全国高考录取的72万名新生中有10万名自费生。北京的自费生是1991年的二倍,上海的自费生约占招生总数的21%,是1991年的三倍。江苏省扩大自费生招生规模的消息上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招收自费生委培生6000人,占招生总数的14%左右,两三年内其比例将达到30%。实际上不纳入国家计划的自费生招收数则很难统计准确,各地有各地的“高招”。自费读大学不再是受漠视的少数人,它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开始受到关注。一、家长的考虑从前,学子们只要熬过“黑七月”的厮杀,迈过分数线的“坎儿”,就可以由国家包起来。只要不出大格,笃定有个铁饭碗,有个干部身份,有了公费医疗,有了锦绣前程。一分之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道,使人抱撼终身。而今,这个“坎儿”通过钱可以迈过去。一般来说相差二十分之内,交一定的培养费,便可进  相似文献   

4.
尹卫国 《奋斗》2006,(7):13-13
读报得知,北方某省教育厅日前正式宣布,从今年秋季开始取消高中自费生,实现“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同时对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校、校中校、“一校两制”等进行整顿清理规范.所有挂靠在公办学校名下的民办学校一律脱钩,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的经费和人事管理,有独立的校园、校舍和设施,独立招生,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独立颁发毕业证书。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培养打破了全免费的局面,开始了一系列变革:提高学杂费标准,招收部分自费生,开办靠学杂费收人来维持运转的民办高校,在公办学校中逐步推行收取部分培养成本的制度……这一改革牵动了千家万户,也引发了“我国教育政策是否失去了公平”的热门话题。怎样认识大学收费后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快好省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关系到我们的政权,我们党同人民  相似文献   

6.
在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发表之后,中国教育界终于打破平静,涌起一阵阵改革新浪花,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各地高校倍受鼓舞,象牙塔似乎失去往日的平静与安分。一、自费生走俏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涌起,自费生的身份犹如当年的“个体户”与“乡镇企业”一样,在经历了人们的白眼之后很快让人红眼了。与过去因高考成绩不佳而成为自费生不同的是,现在许多报考自费的人,是高考中的佼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界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1992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李铁映同志指出: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应缴费,不能由国家包下来。1992年,财政金融系统的十几所高校对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收取学杂费,报考和录取的比是10:1,仍然是趋之若鹜,“读书掏钱”正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而在此之前,许多家庭已为孩子上大学花费了上万元,这些家庭里的孩子读的是自费。据悉,由于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下放,今年,各高校将扩大自费生的招生比例。自费生作为大学校园的独特一族,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是谁伪造了大学毕业证?!新华社记者王世焕 新华社通讯员连新民古城,西安南郊,西安外国语学院派出所。这是1993年10月14日下午4时。值班室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值班人员拿起话筒,听到院长办公室一工作人员的声音:学校发现一名自费生持有伪造的毕...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赋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更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目标、内容、途径,深化了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从政策层面更加优化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规划纲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准确把握育人为本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立足促进教育公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协调和统一教育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支教育力量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学校中,各条渠道和各个部门的教育同时作用于相同的教育对象,这些教育影响,有时在相同的方向上作用于学生,有时则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上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发展分剐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因此,要求学校各方面教育影响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方面,取得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统一。学校颁导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依靠教育科研来建好学校、办好学校、管好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学校的改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初,国家教委在郑州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部分试点学校今年招生录取时不再另行降分录取自费生和委培生,所有的学生都要交纳一定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一时间,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所实行的“双轨制”即国家计划与调节性计划(自费、委培)并存且收费及录取标准不统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调节性计划(自费、委培)比例逐年升高,“双轨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特别是建国以后,(联邦)德国逐步构建了较系统和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以揭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以期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静 《世纪桥》2011,(11):118-11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教育的文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也因而愈亦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教育实践中工作理念却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本文从"心理教育"正名开始,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教育的模式与途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前瞻共六个方面做了系统综述和评介,以期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实施方式进行了概述,指出政治冷漠和政治顺从是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国际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得出选择性的学校体系和“半日制”学校组织体制是限制学校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发挥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比较缺乏对于目标体系,特别是目标内容的系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和基本依据,是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关键一环。本文试图对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基本层次及目标内容进行探讨。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科学地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和适应中国国情的产物。它肇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促成了中国人自办女学思想的产生。民国政府时期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波三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区域对女子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发展女子学校教育,女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且在社会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结束特别是建国以后,(联邦)德国逐步构建了较系统和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以揭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以期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是由中美两国的学校文化差异所决定的,而学校文化差异本质上是由中关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互为依存。本文就中关两国的学校文化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学校文化的培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光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确立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