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择偶偏好上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仍然固守传统的婚姻匹配模式,即"男高女低"的梯度婚姻模式,而男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匹配模式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在先赋性因素方面,女大学生较重视家庭出身的匹配,而男大学生则对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社会地位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个人自致性特征匹配方面,女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向上婚,而男大学生追求的是同质婚。城镇化削弱了婚姻市场中户籍匹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男女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向上流动的婚姻匹配模式。大学生择偶条件的匹配特点反映出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仍然有限,并将对大学生未来的择偶和婚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龄青年的婚配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通过对征婚启事的量化分析发现初婚与再婚择偶的大龄青年在外貌、性格与人品、家境、学历与职业等择偶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兴趣爱好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55名初婚征婚者和579名再婚征婚者共计934则征婚启事的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从征婚者的人口结构来看,再婚征婚者较初婚征婚者人数更多,平均年龄更大,性别比更小,学历更低;再婚征婚者的"现实取向"主要表现在对对方品质、性别和个人素质的要求上,在经济方面的要求与初婚征婚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再婚征婚者相对初婚征婚者而言,其"放低的标准"只体现在女性对学历、事业心的要求,和男性对年龄、婚史、有无子女和生育能力的要求上,而在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因扰及应对策略的性别差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调查研究采用自编量表对西南地区49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测试,初步探讨和分析了当前男女研究生在困扰及应对策略上的性别差异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和婚恋困扰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困扰大于女生。在具体的择偶困扰、恋爱困扰、对恋人/爱人择业的担忧、家庭经济担忧四项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困扰均大于女生。在择业担忧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困扰大于男生。在应对策略方面,男研究生较女研究生更多采用自我发泄,女研究生更多寻求外界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代家庭>杂志从1986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刊载的6612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青年择偶时始终最为关注对方的品德因素,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因素始终是位居第二位的因素,但出现淡化之势;容貌和身高仍被看重,但其关注度已无上升空间,吸引力有限;健康、对感情的忠诚度、住房三大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因素的影响力经历过一次滑坡之后被人们重新认识,关注度开始上升;学历、户籍两大因素由于与社会资源的关联度减弱,被关注的程度下降;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对配偶的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外在形象、感情忠诚度、住房等方面的要求,男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的女性择偶比较注重政治和家庭地位,至八十年代初期,女性择偶则比较注重于经济地位,如今女性择偶的侧重点又转向于学历、注重个性等方面。我们通过杭州市婚姻介绍所、上城人民法院、湖滨街道等六家有关单位,对平均年龄二十五岁至三十岁这一层次中的女性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社会网的理论视角,对华中地区某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做出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女硕士生的社会网主要由朋友和亲缘关系构成;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女硕士生社会网的趋同性较低,异质性较高,其中蕴涵的社会资本更为雄厚。另外,婚姻并不影响女硕士生的社会交往,而性格和个人特长对女硕士生社会网的规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他们婚恋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在恋爱方面表现在现代婚恋消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而婚姻方面则表现通婚圈的扩展和"户籍对应"的婚配模式并存、"闪婚"的出现、传统观与现代交织的生育观和两地的分隔家庭模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倡导的婚恋价值观的主流导向,但整体上看大学生们的婚恋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体:恋爱动机与行为错位,择偶标准上自我中心与追求纯洁情感同步,择偶方式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婚恋责任感、忠诚感与性宽容度相冲突.其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们的“爱情理想”日渐变弱、现实性增强,婚恋观中在“性宽容”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受党员、团员等政治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婚姻问题是当前我国出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三高”青年女性的婚姻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前的择偶难和婚姻不稳定两个方面。导致“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  相似文献   

11.
征婚广告作为明确提出的择偶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衡量性.通过对我国征婚广告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15年间征婚主体趋于大龄化、复杂化,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剧烈变迁.此变迁对于征婚主体及择偶标准的形成产生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女性青年择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文革”时“政治挂帅”,到八十年代的以“才”为媒,如今更多的女性青年注重男方钱财,腰缠万贯的“财郎”成为大多数女性青年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前不久笔者对江苏省盐城市3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进行凋查,发现有80%的女性在择偶时注重对方经济基础及家庭地位。女性青年择偶观的功利性带来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D农村“光棍”多。由于女性择偶观念变化,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便成了婚姻成否的重要因素。嫁到富裕的人家、富裕的地方,是农村年轻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做父母的也希望女地嫁…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15.
农村青年择偶观从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个时期的青年择偶理念 ,受制于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及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占居主导地位的婚姻观。有什么样的婚姻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偶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 ,占居主导地位的婚姻观是将婚姻的目的视为“传宗接代”。“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婚姻被看成是两个家族(或家庭 )之间的事。因此 ,在这种婚姻文化模式中 ,择偶理念不可能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以感情为重。正如尚会鹏先生在1997年第9期《青年研究》发表的《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一文中所指出 ,“同注重个人感情因素的现代婚姻形式相比 ,传统村落社会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已有文献及对"80后"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描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变迁特点。当代"80后"青年在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上展现出自主性、现实性、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婚恋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应加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型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最受用人单位重视的5项标准是: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尽管用人单位也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评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是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与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毕业学校品牌和学历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注重考察学生实际水平,凸现出对学生的评价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随机取抽<家庭>、<中国妇女>等相关杂志上刊登的两性青年的征婚启事个案,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量化处理,发现两性青年的择偶标准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性格人品和社会条件四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