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有便利     
香港人说:“梗有一间系左近”(粤语,意指:一定有一间在附近),日本人说:“方便你的邻居”,说的都是“7-11便利商店”。如今,“7-11”的醒目招牌在香港、在日本城乡处处皆是,生意兴旺极了。 24小时服务的7-11便利商店是由美国飘洋过海而来,从20年前第一家的设立,至今在全日本已有4000多家,约占其便利商店总数的1/4。据统计,前年销售额达70亿美元,更在去年初买下财政发生困难的美国7-11。相较于7-11在日本的炫目成就,连美国这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人们去美国旅游,回来以后经常会发现带的礼物尽是日本的产品,很少有美国本土的产品,就连许多美国人也以为:“美国完蛋了。”可是到90年代,美国已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硅谷的崛起将美国推上了经济连续上升的黄金时代,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持续增长。风险投资在其中所体现的价值可谓是功德圆满。 从1974年到1994年这20年时间里,美国的风险投资平均回报率高达35%以上,有  相似文献   

3.
美国不浪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太辛苦” 说到美国,可能不少中国青年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印象”:自由,浪漫。这印象大多源于美国影视音乐小说等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我去环球影城和好菜坞明星云集的比华利山参观时,深感电影工业在美国的地位。可以说,在20世纪,美国电影为在世界上传播美国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是私人企业,完全按市场化、产业化方式运作),影响非常深远。 浪漫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但多半与无忧无虑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际遇、自由自在的美丽幻想有关。不过,我在洛杉矶呆了一段,跟一些美国人聊,却发现一般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秘密优势     
人们都说美国在经济上竞争不过日本,这是为什么?本文透露了日本人的——"没有时间玩儿" 如果一个美国人第一次来到日本,想要弄清日本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他只要从旅馆房间里朝窗外看一看,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渴望信任     
管理学界曾长期致力于研究一个课题,为什么日本的经济能赶上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美国?共识之一是:日本企业更重视人的因素。在日本企业看来,“人是企业的固定资本”。而美国企业则把员工看成企业的“可变资本”——经  相似文献   

6.
国际快评     
《南风窗》2002,(18)
美国人“不开窍”?8月31日,在特拉维夫访问的美国官员告诉以色列,美国将在11月底之前发动推翻萨达姆的斗争。根据美国官员一般不敢随便乱说话、说了就要做到的经验,我想这不大可能是美国人利用媒体在放什么烟幕弹,只是觉得美国人有些孩子气:你想打伊拉克,就悄悄准备罢了,到时来个突然袭击,岂不更好? 美国人却不。他们在因洛克比空难事件要轰炸利比亚某设施时,竟提前几天通知那里的人必须在什么时间离开;前些年发动的海湾战争和今年的阿富汗战争,都是事先炒得沸沸扬扬。这让  相似文献   

7.
1990年9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一幅整版文字广告,题目是《海部俊树首相——日本为什么把美国关在外面?》,文中对日本发出了一连串的抱怨,说"美国己败于与日本这场经济战争!""要牢记珍珠港"。文章说,日本人正在嘲笑美国,日本人能卖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美国东西,但他们对美国却关闭市场。又说,美国所以失掉了这场与日本的经济战争,不是因为日本工人比美国工人  相似文献   

8.
人们说:“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个“误增国”有三亿人,相当于一个半美国、两个日本……一撞乳白色的现代化建筑上,一条耀眼的大标语  相似文献   

9.
帝国主义与“全球化” 帝国主义从霍布森时代的帝国主义变成了“二战”的帝国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第三次变迁发生了。 随着德日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平衡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的制造业出口只有美国的1/3。到70年代末,与美国持平。美国以军事支出维系了世界经济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德、日两国不  相似文献   

10.
六七十年代,电脑化狂潮席卷全球,电脑和通讯系统联结而形成的新媒体,成了未来世界霸主的象征。第三次浪潮的许多代表性事物,诸如办公自动化、电视购物等等,就得依靠新媒体,又称“附加价值通讯网”。如此重大的进展,美国人先拔头筹。在日本人还是白手兴家的情况下,美国有名的电脑公司IBM已经可以提供现成的全国性网络,甚至国际性网络。日本电电公社的北原安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电电公社隶属日本邮政省(省:  相似文献   

11.
初到美国,碰到美国人问你:“你是日本人吗?”真有些不自在。特别是知道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多年的“学术成就测试”中,对亚洲语言,只考日文,不考中文之时,更感到忿忿不平。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旅美华人对子女们学习中文的问题,也似乎不太关心,有的甚至要子  相似文献   

12.
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遇见各种不同的日本人,但经常听他们说一名相同的话:“将来看你们中国的了。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经济强国。”这不是恭维,也不是日本人谦虚,这确实是发自日本人灵魂深处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翻开日本的小学教科书,就不难发现,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的灌输:日本是一个小国,国土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不到千分之三,其中71%是山地,但人口却在世界排行第七。这样的教育自然令许多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日本的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26人,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多少立锥之地。这种危机感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体验到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提交了题为《美国经济向何处去?》的论文。文章认为,“二战”以后的全球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长达1/4世纪的经济繁荣阶段,大致说来是1948—1973年;随之而来的第二阶段,则是持续的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也可称为长波的经济衰退期。就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经济衰退期不但持续到上个千年末,而且进入新千年后仍在延续。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生产能力长期过剩导致美国的制造业及其非农产业部门的利润率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持续下降。只有把握住这一背景,才能看清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过热、2000-2001年的股市泡沫、股价崩盘和随后的经济衰退,以及后来的房地产泡沫和步履蹒跚的经济复苏背后的大趋势:美国经济并非真的一枝独秀,而是危机重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试德国式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见过、学习过美国式的、日本式的、乃至韩国式的经济成功。可是,这些不同风格的“模式”目前都面临困境。如果要说其共同点,就是都面临“大企业”的难题。他们都曾优先发展在大产业里成长的大企业:钢铁、汽车、石化、计算机、电子、通信、金融等等又大又响亮的产业。现在,爱玩弄财务工具和金融创新的美国大企业因让人“看不懂”而纷纷被投资者抛弃;日本的传统大企业已有近10年时间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中找不到北;韩国的大企业——或许从来就不  相似文献   

15.
几名美国议员在国会大厦前面当众砸烂东芝公司的电子产品,作义愤状,这个“失态”的镜头在日本的电视台百放不厌,被讥之为失去理智。然而美国人的此等疯狂竟针对有“铁哥们”之称的日本,不能不令日本朝野震动。法国新上任的女总理克勒松上任伊始,也毫不掩饰地攻击日本,一时舆论哗然。她宣称法国不屑与价廉物美的日本货竞争,因为价廉物美的代价,就是将人变成只知干活、不懂生活的经济动物。这番刻薄的言词令日本人群情汹涌,右翼  相似文献   

16.
薛涌 《法制博览》2008,(20):4-5
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还触发了“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大国论”铺天盖地。再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没》轰动全国。虽然这不过是一部科幻灾难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国太平盛世的陶醉,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7.
“多少个时代过去了,生命本来是光荣的历程,却变成了一场可怕的经历,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的生存完全被恐怖所笼罩。”(房龙,1940)如今,恐怖活动再一次得逞。它让全球商业中心之一的曼哈顿残垣断壁,让成百上千的商界精英无辜丧生。美国总统布什说:“我说过这是21世纪美国遭遇的第一场战争,看过现场之后,我更确定我没有说错。”在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发生之  相似文献   

1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尽人皆知的赢的策略,可真要做到就不容易了。有一次,一位美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谈判,他带着一大堆分析日本人精神及心理的书籍上路了。一路上,他都在琢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飞机在东京着陆,他马上受到两位专程前来的日本职员彬彬有礼的接待,替他办好一切手续,把他送上一辆豪华的轿车,让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后座。美国人问:“为啥不来一起坐?”“你是重要人物,我们不应妨碍您休息。”  相似文献   

19.
前言说起美国共和飞机公司的P-47雷电,可能无人不晓,但它的前身——P-43枪骑兵(Lancer)却身名不显,更鲜为人知的是,P-43曾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过一段独特的战史征程。中国对P-43的兴趣早在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时,美国人就已开始关注中日两国空中力量的对比。1931年8月31日,美国军方的一份评估文件称,中国只有80架战斗机,80名飞行员,其中只有10-12人称得上“一流战斗机飞行员”。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现代化战机的兴趣异常浓厚,中国军火采购团甚至远赴德国购买过新式容克K-47型战机。这在美国人看来首先意味着巨大商  相似文献   

20.
财政,一个多数人都关心而乡数人都朦胧的问题。若是个美国人,他可能会问:“我们纳税人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是个中国人,他会说:“我们国家的钱是怎样花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