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水人权:人权法上的水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离开了水,人类无法生存.因此,水人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这已经为国际法充分承认.国家有义务尽可能利用其现有资源实施水人权.尽管水人权属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范畴,是国家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充分实现的人权,但国家也负有一定的立即履行的义务.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即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定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人权,个人需要求助法院阐明对于特定群体而言各项权利的具体内容。当国际和区域人权标准通过国内法律制度的实施而内国化时,进行公益诉讼就具备了充分的根据。这里暗含的结论是,人权法的发展出现了从国际体系向区域体系的逐步演变。本文着眼于南非的公益诉讼的实践,讨论了接近司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及对特定群体的法律援助等问题。作为公益诉讼策略的例证,作者对艾滋病治疗行动运动组织起诉政府做了具体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 This article considers contemporary predicaments of nationality right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eflection on Arendt’s phrase ‘the right to have... 相似文献
6.
Lawrence O. Gostin 《The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2001,29(1):121-130
7.
8.
9.
10.
人权的全球化:概念与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现象之一。它不仅仅意味着人权制度的跨国作用 ,而且也意味着人权思想、学说、意识的跨国交流。在人权国际化的过程中 ,宜以人道主义和权利本位为出发点 ,以文明间的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准则 ,在其发展过程中 ,应当以国际合作为主导方式 ,不能包罗万象的建构国际人权体系 ,另外应重视人权谱系的全面性。在此前提下 ,构筑共同的人权高标准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衡平法地产权是英国财产法极具特色的制度安排。衡平法地产权经历了从对人权到对世权的演变之路:起初,衡平法法院在承认受托人普通法地产权人权利的基础上赋予衡平法权益人对受托人请求交付地产收益的相对性的权利,后来衡平法权益人的利益可以对抗除支付合理对价且善意受领普通法地产的第三人以外的任何人,成为真正对世权意义上的地产权。了解衡平法地产权之演变可以了解对人权与对世权对话与沟通,有助于各种财产权的权利性质的分析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13.
位置数据披露在防控新冠病毒(COVID-19)等传染病期间在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及个人层面具有三重价值、成效显赫;但也暴露出健康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内在张力.全球范围内存在三种位置数据披露模式:一是模糊地理数据披露模式,即向所有公众公开仅涉及概括性、脱敏性的位置数据信息;二是对特定人群信息披露模式,针对可能的密切接触者等特定... 相似文献
14.
宪法中的人权与公民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权利包括人权与公民权,人权的主体是人,公民权的主体是公民。宪法中的人权包括:作为最基本人权的生存权;作为人权核心的自由权;作为人权目标的人的尊严;作为人权保障的诉权。公民权是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参与国事的权利,属于个人,但却针对国家公共生活,需要许多公民共同行动才能行使。人权是宪法权利的基础,公民权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一个有公民身份的人所享有的生存权、自由权是作为“人”而不是以“公民”身份享有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环境权: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1):25-28
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环境权来自人权。生存权位于人权的核心,而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不可剥夺、不可放弃和替代的权利。如果没有环境权,传统人权体系中的生存权就不可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环境权源于生存权,但超越了生存权,因此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全球化与人权的普遍性——论通向世界和平秩序之法制构建的基础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帝国不论其自身演化的进程如何,作为历史事实,它毕竟因为大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而“不可避免”地开启了融入全球化世界秩序的现代社会转型之航程。自此以降,一个多世纪的革命浪潮已将长达两千年的帝国政治和法制意识荡涤近尽,现代民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精神与原则随之而 相似文献
19.
Virginia Mantouvalou 《The Modern law review》2008,71(6):912-939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because of the conduct of the employee in her leisure time, in the light of the right to private life.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n the retention of employment of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outside the workplace and outside working hours, and argues that the approach of UK courts and tribunals, which is based on a primarily spatial conceptualisation of privacy, is flawed. A fresh approach to privacy, resting on the idea of domination, is proposed,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the fairness enquiry in dismissal, it argues that off‐duty conduct may lead to lawful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only if there is a clear and present impact or a high likelihood of such impact on business interests; a speculative and marginal danger does not suffice. It further proposes that a particularly meticulous test is appropriate when certain suspect categories, such as the employees' sexual preferences, are at stak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