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勇 《传承》2009,(9):4-5
五四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先知先觉者与后知后觉者,即启蒙者和受启蒙者。前者多为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与组织者;后者主要指学生,如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等运动中坚。  相似文献   

2.
<正>一般而言,教师的发展可经历由低至高的五个阶段,即"长者为师""吏者为师""知者为师""能者为师"和"觉者为师"。所谓"觉者"指达到觉悟之人,而"觉者为师"是对教师专业化困境的一种超越,强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自觉、对自身使命的担当。军队政治干部也承担着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的重要使命,应汲取"觉者为师"的理念,自觉守护强军兴军的理想信念、自我完善的生命追求、引领官兵的职责规范,以最大程度地激发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2,(8):51-51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知其白,守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一位同志谈其体会时说道:一个知荣明耻的人,应具备“七知”,即知责思为,知荣惜誉,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知难而进,知耻后勇,知困自返,听后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5.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之间推心置腹的友谊时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6.
据史称:北宋王旦为宰相时,秉公办事,唯才用贤,推荐、提拔了大小不少的官员。以致“旦殁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然而,王旦在用人这个原则问题上,最忌跑官者,称跑官者人格最低,活脱脱一幅奴才相。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3,(12):53-53
昭公后醒【原文】昔宋昭公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昼学道而昔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群书治要·贾子)【译文】  相似文献   

9.
不知不觉中,又是岁末年终。 其实想一想,不知不觉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知不觉”——是否有“从容”的成分,在喧嚣得有些浮躁的都市,我常想,从容一些真的很好。  相似文献   

10.
艾慧 《求索》2008,(3):43-45
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于生态意识,还要落实到个人行为。国外研究以影响行为的因素为重,而中国仍以生态意识为主。“生态意识与行为”矩阵表明:生态意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研究集中于行为影响因素更有意义。“知强行强”是最完美的状态,“知弱行强”通过生态教育可进入“知强行强”的行列。但对“知强行弱”和“知弱行弱”者仅进行生态教育远远不够,要从生态教育、经济性惩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11.
最难自知     
云溪子 《小康》2010,(5):116-117
千百年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孙子兵法》上的名句,几乎无人不晓。不仅将兵者遵之,也为世人做事所循。然而,将兵战而殆者比比皆是,做事不成者更不鲜见。吾常为此纳闷儿:既知不殆之道,为何照殆不误呢?行兵布阵,兵来将往,于吾而言好似神话,天上地下,云中雾里,无力置一言半语。  相似文献   

12.
徐东升 《现代领导》2009,(12):30-30
古语说,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山东省威海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三问”活动,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集中解决了大量突出问题,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更加贴近发展、贴近实际、贴近民生。  相似文献   

13.
杨起林 《前进》2001,(6):47-47
“为政者多,知政者少”,这恐怕是不争的历史经验之论。“为政”者未必真正“知政”。就是说,在其位者未必善谋其政。从历史看,也确实如此。然而,“为政”者却必须“知政”。只有“知政”才能“为政”,“有知”方可“有为”。否则,何以谈“为政”呢 ?“为政”乃万端中之首端,大事中之大事,关系国之命运,民之祸福。大到朝代更替、政权倾复,小到一地治乱、事业兴衰,无不与为政者没有干系。所以,“为政”之事不是谁都可以为所欲为的。   “为政”者如何才能善于“知政”呢 ?以愚之见,举烦择要而言,善“知政者”,必先善于“知…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阵地     
廖红荣 《中国保安》2013,(15):73-73
仰望苍穹,依然广阔无垠。时光的推移,却不知不觉在身边悄悄走过,留下淡淡的痕迹,暮然回首,发现自己已达知惑之年。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如斯,时间匆匆而过,想来不免黯然神伤。曾经的一切,宛如一幅油画旖旎地在我眼帘铺展开来,渐渐地清晰又慢慢地模糊。在这静谧的夜,我审问着自己的人生,叩问着自己的心灵。岁月如梭,流水无情。正如泰戈尔所说:“他是一把历史的刻刀,记载着岁月流逝的痕迹,留下了青春衰老的年轮。”  相似文献   

1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许多情况下,人才之“短”正是其“长”在不适当条件下的延伸。在人才使用上,能否化“短”为“长”,做到知“短”善用,正是用人者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6.
卢芸蓉 《思想战线》2011,37(5):141-142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  相似文献   

17.
洪崇恩 《文明大观》2001,(10):30-30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这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的“让泉”。相传此泉“甘如醍醐”,又相传欧阳修喜饮此泉,所以作文赞美。这样,让泉也就渐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汝州“四知堂”药酒东山再起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河南老字号,汝州四大名特产之一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定名的“四知堂”药酒,在沉匿数十年后重获新生,得以继承和发展。“四知堂”药酒源于明朝末年,由杨其贤精心研制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系我国唯一列...  相似文献   

19.
吴明录 《当代广西》2014,(21):62-63
正【讲话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引文延伸】"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这两  相似文献   

20.
不知不觉中,改版后的《公民导刊》已行程一载。由于众多读者和各级人大常委会,各级人大代表的关心和厚爱,我们的杂志由稚嫩步入成熟,由纤弱走向坚强,由单薄趋于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