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她有一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88岁的公公和78岁的婆婆,上初三的女儿,爱人在轧花厂工作,十六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真情关爱着家里的每个人,让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认识她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她就是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医院的庄继红。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6年12月,庄继红和爱人孙跃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她决定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庄继红眼里,爱人的亲人就是自  相似文献   

2.
会走路的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  相似文献   

3.
<正>(一九四八年十月五日)刚才有的同志提出来要我讲讲婚姻问题。最近我看了四个(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婚姻条例。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是第一次。我在陕甘宁也住过,但不知道他们怎样通过的,他们也没有经过中央批准,闹出了无纪律无政府状态,所以我感觉惭愧得很,很抱歉。我们党中央对这个条例也没有看过,这是我们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正>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沙砾社区,63岁的维吾尔族大妈塔拉汗5年来一直照顾3位老知青,用一颗善良的心,使3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生活幸福,她用朴素的言行演绎着多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亲情。塔拉汗大妈出生在喀什,父母过世时她才5岁,随姐姐生活。上世纪60年代,她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在"文革"中,她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到批斗和毒打,丈夫也跟她离了婚。离婚后,她独自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1971年,39岁的北京知青关节纯(满族),在新疆若羌已修了10年公路。这年夏天,在别人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包办婚姻是主要的择偶方式。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政策、法令,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包括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和再婚自由,使根据地的择偶方式发生了变化。自主婚姻开始出现,离婚案件增多,寡妇再婚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也遭遇了革命整体利益、传统习俗及性别矛盾的制约,自主择偶并没有成为根据地民众主要的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6.
细柳滩     
向娟 《新湘评论》2020,(8):62-63
这片河滩是没有名字的,说来也是它太过普通,无非就是老家望城乡下沩水河边一块太平常不过的小河滩而已,但对于我和堂叔来说,却是记忆里弥足珍贵的所在,是童年不能忽略的寄生地。十岁那年回到故乡,暑假时候正值"双抢",没有闲人来照顾,但出于小时候亲近的情分和喜爱,隔壁家的叔奶奶要我从她四个儿子中选一个出来陪伴,这是亲戚间的客气,也是没有女儿的她对我的偏爱,当然我不出意料地选中了她最小的儿子,只大我两岁的堂叔.  相似文献   

7.
文萃苑     
《先锋队》1999,(11)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罗氏《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和毛泽东有一次婚姻的那个女子姓罗,韶山人。1889年出生,1910年去世。毛氏宗族1911年和1941年两次修纂族谱,都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后一次把杨开慧列为继配,把贺子珍列为再娶。罗氏在毛家地位是得到认可的。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祖父的妹妹…  相似文献   

8.
沫沫 《党的建设》2014,(9):43-43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每天都写,从未停下过。她家里有4个孩子,忙完孩子就是写作,她也不认为自己写得有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作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会变得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我写作的是每天步行5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社会离婚率的升高,重组家庭这个新的家庭模式也在不断地增多,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婚姻纠纷中的一大难题。而收养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存在的单一收养模式——完全收养,并不能满足再婚家庭各当事人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寻求另一种模式来适应继父母收养继子女这种不同于一般收养的特殊收养。因此我国在继父母收养继子女的立法上增设不完全收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一师阿拉尔市有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丈夫去世后,她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继女,供她读书,用无私的爱撑起了一个家,这个女性名叫王梅。1998年,王梅嫁给了一位有两个女儿的男人,当时,大女儿两岁,小的才两个月。结婚后,王梅和丈夫在阿拉尔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8月她丈夫因为车祸住进了医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一本小书,作者是位12岁的小女孩。我历来认为过早出版什么作品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这类的事多半是大人拿孩子来作秀。所以,开始对这本书也没有什么兴趣。后来偶然翻阅一下,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简直是欲罢不能,非一口气看完不可了。并不是说这本书的文笔有多么好。这本小书只是一位小女孩在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部分作文、周记的选编。然而,从这里,我看到的是孩子成长的稚嫩足迹,更感到家长和师长们精心引导的一片苦心。这位小女孩叫雨桐。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她开始对写作文也很有点发憷。可是她有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给…  相似文献   

12.
师德     
陈美艳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班上有个叫康晓丹的女孩,父母在离异时都把孩子看成再婚的障碍,谁也不想抚养,后由法院判给了妈妈。最近,康晓丹一连3天迟到,陈老师晚上去她家。门开了,康晓丹一头扑进老师的怀里,呜呜哭起来。陈老师看见乱七八糟的房间,一切都明白了。晓丹的妈妈去广州经商两个多月,孩子自己买饭吃,钱也快花光了。陈老师说:“还没有吃晚饭吧?我来教你。”她教晓丹淘米做饭,还教晓丹学会了炒鸡蛋。晓丹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陈老师又把一大堆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告诉晓丹怎样整理房间。 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陈老师一面照顾孩子,一面写信与远在广州的晓丹母亲联  相似文献   

13.
<正>她化柔弱为坚韧,用爱点燃孩子的希望,也点燃了众多残疾人的希望。她的天空一度因为没有阳光而失色,她的人生一度因为孩子的残疾而绝望。但生活不相信眼泪,她化柔弱为坚韧,用爱点燃孩子的希望,也点燃了众多残疾人的希望。她就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自强残疾人种养殖合作社社长高华。为救治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子,高华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因昂贵的医药费被迫学着做生意,再用自己的经验和渠道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她50岁退休后全力以赴创  相似文献   

14.
李敏结婚时,我同她开玩笑,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当李敏、李讷、毛远新等毛主席的子女亲戚在中南海居住时,我们卫士组要派出专人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毛主席多次对我说过:“毛岸青没有了母亲,毛远新失去了父亲,刘思齐失去了丈夫,李敏虽然有母亲,但又不在他身边,我和江青与孩子又不常见面,有时候一个星期在一起吃一顿饭,他们也需要关心呀!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毛主席的孩子对我们都很尊重,经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下课后娘",用自己的柔情让爬行了七年的继女能够直立行走.在与继女的父亲离婚后,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患病的父女俩."后妈"对继女的真情大爱,唤醒了继女的亲娘心底冰封已久的母爱.  相似文献   

16.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男女之恋,人之常情”,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年轻时与战友讨论婚姻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 是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自己的爱情,但这种经过革命的血与火洗礼的爱情与资产阶级者的爱情至上主义完全不同,她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方志敏和缪敏之间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他们所拥有的是一份岁月中永不褪  相似文献   

17.
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我见过和我住在同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我太小了,只有8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我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那一切太可怕了。其实最可怕的还是孤独,还有夏天,没有电扇。妈妈上班前,让我倚着被子坐好,把一个盛满凉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说你要是热了就把手伸到水里。我守着一罐凉水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么漫长。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滴滴答答地走着,不慌又不忙。那就是我活着…  相似文献   

18.
雨含 《廉政瞭望》2007,(12):54-55
一位后妈,用自己的柔情,让爬行了9年的脑瘫继女能站起来走路了。在与女孩父亲离婚后,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患病的父女俩。由于担心患精神病的前夫伤害继女,她采用"非常"手段,使女孩隐遁的亲娘"浮出水面"。"后妈"对继女的真情大爱,唤醒了女孩亲娘心底冰封的母爱。  相似文献   

19.
正"弟弟的孤僻和妈妈携款出走分不开,我们一直盼她回来。但她很少主动打电话来,跟她要生活费时,态度不好,还骂我。"但在其他亲戚都纷纷指责母亲,骂她不管孩子,甚至卷走爸爸治病的捐款时,肖凤也没有用难听的词形容她。"她刚开始走的时候,我每天都在盼,盼她能回来。但后来不盼了,因为我知道没希望。"肖凤在电话那头,声音有些哽咽。她的父亲肖红志,2008年跳入沼气池救人。自此,再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10岁娃盼着有张医保卡10岁的宁宁最近一直惦记着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张医疗保险卡。“孩子以前陪我到医院看病,看我拿医保卡交费时,她就说,她也想办一张,以后看病就不用我花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