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浪潮的社会性别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不仅封中国的女性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我国现行公共政策的崭新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共政策中性别平等的现状和挑战,试图为转型期的中国,找到理解、宣传和推动“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解决方案。由于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性别和快乐模型的关系指出:在持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女性和男性体验到的快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产生快乐的条件是相同的,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信息子代表的内容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信息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产生神经信号(动作电位)的器官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产生的神经信号(动作电位)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在完全理想的条件下,女性可以建立所有男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男性也可以建立所有女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最后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那么它就应该坚持性别平等原则;与没有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社会性别文化相比,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使我们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3)
网络语言"暖男"一词近年来迅速走红,所谓"暖男"需要具备细致体贴、温暖阳光这些性格特质,颠覆了大众刻板印象中传统的男性形象。这一新的男性形象符号的出现,既源于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熏陶,又伴随着大众对社会性别的新期待。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大众媒介对社会性别的重新建构,整个社会对男性的气质诉求开始有了全新的定义。"暖男"形象受追捧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性别气质绝对化的二元对立,对推进女性主义崇尚的男女平等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芳名  刘迟 《学理论》2011,(6):32-33
性别观念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以每一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国家集体决策主流对于性别观念都具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也体现出不同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的过程,经历着性别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对于中国近现代决策主流中性别观念的梳理与展望,为性别意识主流化进程提供历史性的文本史料支持与现实性的方法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伊丽佳蕾作为当代女性主义的典型代表,她以差异为基点展开的性别平等问题论述,形成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理论。这一理论深刻批判"男权""女权"两个极端,揭示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内涵,阐述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追求方式,彰显伊丽佳蕾性别平等理论的主旨和主张。这一理论在女性主义发展中独树一帜,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形成了较大影响,我国的女性问题研究也应予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省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和提出"两强一保"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旅游业已给云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实现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7.
叶烨  侯杰 《学理论》2010,(26):109-110
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神灵世界中亦同样存在性别差异。神灵自古以男性居多,但湄洲岛的妈祖从诸多神灵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后",不仅在地位上超越了男性神灵,而且不论男女信众皆顶礼膜拜。这对男权社会而言似乎有违常理,但妈祖作为女神确实也融合了古代社会男女在性别地位上的差距。信仰的统一将减少性别带来的社会摩擦。不同性别在宗教中获取的诉求及充当的传播载体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变性人,是指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同,通过医学手段以心理性别生活的人。世界各国均赋予自然人同异性结婚的权利,承认异性婚姻的有效性。而变性人与其变性后的异性,即变性前的同性婚姻效力则取决于法律对其性别的确认。美国变性人的婚姻效力取决于各州法律对其性别的确定。德国、日本变性人通过法定变更性别程序后可以取得变性后的法律性别确认,肯定了其与新性别的异性婚姻的有效性。我国尚无法定性别变更条件,建议采用更改"户籍登记"的方式确认变性人性别,从而使变性人与变性后的异性婚姻有效。  相似文献   

9.
李洁  石彤 《青年研究》2012,(3):11-20,94
本文以"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之"女大学生群体调查"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了结构方程的方法,探究了男女大学生在成功评价标准上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当评价对象为男性时,男性应答者更多地强调生活富足、身居要职等"物质主义"因子;而当评价对象为女性时,女性更多地强调"社会联系"和"生命意义"因子;研究继而通过引入"社会支持"因子和"社会性别观"因子作为控制变量来说明:这一性别差异并非"本质主义"的,而是在社会处境与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改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中、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性别意识的养成、高校建设重视性别因素的学校文化的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近年来,在西方的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对于到底是使用定量研究还是使用定性分析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对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在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角度出发,提出在现代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定性分析方法符合性别研究本质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已经从一种疾病演交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深层背景看,艾滋病问题与社会性别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艾滋病防控、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结合到艾滋病防控之中,纠正由于忽视性别差异或公共政策视野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被动,是在新一轮的艾滋病防控中取胜的关键.深入研究艾滋病与妇女和社会性别的关系,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他们对防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领导措施不断强化,是新形势下防艾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平等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在促进男女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但不容讳言,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此,需要政府、社会和妇女自身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有效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5.
莫晓燕 《学理论》2015,(2):26-28,42
《礼记》作为对中国古礼之阐发,是儒家"政教合一"、化规矩为制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的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阶层—性别"双重等级秩序的推行工具和制度化表现,是将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从而维护"父权制"社会主体阶层——"男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是造成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8年、2002年、2013年三次"中国居民收入调查"的数据,分析市场转型背景下性别收入差距的变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低学历劳动者当中和私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更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学历劳动者当中和国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增幅更大,最终与低学历劳动者当中和私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趋于一致;这些研究结果也适用于青年群体。这表明,随着代际更替,不同群体内性别收入差距的趋同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17.
性别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因素,女性因性别特质也影响着公共资源的分配。《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领域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针对当时面临的现实环境,它沿着婚姻家庭需要对女性保障内容做了全面的规划。性别视角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下女性面临的风险出发,解析《贝弗里奇报告》中女性保障内容,发掘《贝弗里奇报告》关于女性保障的价值理念,以期促进对《贝弗里奇报告》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国史上,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女人当国历来受到各种不公的批评。而本文则基于性别政治和女性主义政治观,对唐书中"东女国"的女主问题进行考察,论述国史上的女主和东女国女人当国的政治问题,并从古中国政治中的性别博弈的史实来说明女性不应该被边缘化,也不应该轻视她们对历史的影响;历史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复杂多面体,不能忽视其它貌似次要的因素。史实表明,只要条件具备女性也可以承担男性所承担的政治责任。未来的政治应当寻求两性的和解,终结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9.
郝蕊 《学理论》2011,(10):90-91
指出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在两性的事业定位与婚姻定位上存在性别偏见,在教育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上缺乏社会性别敏感度,同时阐述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学生和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