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1年以来,温州等地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民间借贷及其风险防范、危机处置乃至政策立法的广泛热议。本文以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为视角,阐述了我国现行民间借贷立法的现状,分析了现行民间借贷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温州等地金融试点改革,借鉴温州等地民间借贷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目次一、结构洞理论在民间网络借贷研究应用的可能二、基于结构洞理论对民间借贷契约的分析三、基于结构洞理论分析对民间网络借贷发展与监管的建议一、结构洞理论在民间网络借贷研究应用的可能(一)结构洞理论及主要引用罗纳德·伯特1992年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1〕"结构洞"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之间不直接或间接连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民间借贷一些情况,进而指出了民间借贷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民间借贷立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借贷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防范民间借贷危机。建议我国根据民间借贷的法律类别,在借鉴境外相关立法、结合本国立法习惯和现行模式基础上,有区别有重点地综合立法规制民间借贷。坚持区别原则,区别规制民间民事借贷和商事信贷;坚持重点原则,以规制商事信贷为重点,制定专门的"民间信贷保护法",着重从定义和规则、信贷经营主体、利率限制、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利率限制法"和"非法金融整治法",通过多重立法综合规制民间借贷。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既是金融行为也是法律行为。针对现在借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进行清晰界定,对其搞一刀切或一味压制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监管立法,建立借贷行为监管系统,信息披露共享平台,通过立法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民间借贷市场已经进入高级阶段,资金供需两旺,并具有迅速走红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然而,民间借贷相关立法滞后,市场监管缺位,司法主导突出,整个市场呈现出产生发展的内生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交易形式的电子化、法律规则的零散化、法律地位的尴尬化以及裁判结果依赖指导性解释等特征。民间借贷组织的主体地位问题、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管制问题、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民间借贷交易的信息监测问题等日益突出,加强监管立法和监管机构主动执法,依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已成为金融生态建设中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解决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通过法律创新形成制度激励,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民间借贷立法应当采用自然演进与建构相结合、一般规范与分类规范相结合的多层次立法体系。在重点借鉴美国、英国、香港地区及我国古代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情况,应当尽快修改相关法律并制定专门性法律文件。民间借贷的专门立法应当只对那些以营利为目的且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和个人的商事借贷行为进行规范,重点是对主体准入、放贷利率、经营区域、放贷人的资金来源等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8.
近来,涉及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激增,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所引发的法律风险亟待引起重视。民营企业借贷纠纷案件往往标的额巨大、涉案当事人众多,且事实认定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法院应加强案件的审理和宣传工作,立法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而金融部门则应进一步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如立法缺失、缺乏监管、投机性强、易转化为非法集资等问题。本文从立法、监管、利率市场化、征信系统、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关方面对民间借贷完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其独有的灵活性、高效性赢到了众多经济主体的青昧,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了商业银行贷款某些方面的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可否认的是,民间借贷的任意性带来许多现实性问题.本文指出为了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活动的健康发展,化解和防范借贷风险,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在学习我国香港特区立法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凸显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无序、低效和不公,深刻映射金融法制的缺憾和应对无力。当下,民间借贷之研究正逐渐升温,理论言说众多且大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然则从法学视角系统全面探讨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论著却屈指可数,但研究趋势呈上升态势。研究主题聚焦于民间借贷之界定标准、生成逻辑、表现形式、监管及立法规制等。本文梳理并评价学界对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当前借贷合同的立法欠缺,就联系国外陆法系国家对借贷合同的若干立法的规定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借贷合同的立法结构安排,消费借贷和使用借贷的性质,对消费借贷无约定是否支付利息的处理等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为我国制定民法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超出正常利率范围的高利借贷行为对国家金融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治安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因高利贷不属于法律直接处罚打击的对象,现行法律对它基本持放任自流态度。要规范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现象,需要集合立法、金融、税务、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尊重正常民间借贷行为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通过对合法民间借贷行为的疏导,压缩高利贷的生存空间,以此破解高利贷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14.
刘泉谷 《法制与社会》2013,(29):171-172
民间借贷在我国具有悠远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长久存在的借贷形式,民间借贷现象的存在还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的。不可否认的是民间借贷制度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这就需要法律对其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规则,而并非一味的封杀。但是我国现今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管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从立法角度、制度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从对经济相对落后的某省两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资料看,民间借贷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资金供给量远远超出正规金融,极大的缓解了该地区正式信贷抑制造成的服务不足.文章在收集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围绕民间借贷与相关变量关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构建了简单模型对民间借贷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特征,为当局金融监管立法政策的制定和法律风险监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上虞市公证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争取市政府将城市房地产抵押登记指定到市公证处办理,自2004年7月7日起至2007年6月底止,3年时间累计办理抵押登记31862件,登记费收入600余万元,接待抵押登记申请人5.5万余人,极大地提高了公证处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因办理抵押登记而附随办理银行借款合同公证和民间借贷合同公证达1.9万余件,创造收入430余万元,不动产担保物权登记对公证业务的拓展和促进作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正规金融的不足。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由于疏于规范,其无序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本文从民间借贷的问题出发,在分析其法律规制缺陷的基础上,对引导民间借贷走回法律正轨进行了探析,并就立法所牵涉的规制范围、利率管制、准入机制、监管体系四个重要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行法律对民间借贷调整的不统一,导致民间借贷效力之不确定,这成为民间借贷频现问题的重要根源。而民间借贷本身具有分配的特征,分配则具有法律的属性,因此,法律调整民间借贷具有合理性,其具体路径主要是:承认民间借贷民事法律效力、对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平等保护、强化对民间借贷的经济法调控、刑法要逐步对民间借贷松绑。  相似文献   

19.
公司间借贷关系立法结构性调整:禁止、许可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借贷是自然人之间、公司之间以及相互之间常见的行为,目前调整借贷的立法众多,渊源层次复杂且不协调,借贷合同效力规范争议较大。《公司法》第149条和第116条的规定没有解决公司间借贷关系与效力问题,公司立法应该梳理已有的法律条文,明确对公司间借贷活动的禁止、允许或其他安排,以促进公司借贷行为的规范运作。在禁止加例外许可的公司借贷立法模式下探讨公司借贷立法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公司对内部关系人借贷禁止的同时,平衡合理的公司资金融通渠道与资金调度周转。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由于缺乏外在的立法和内在的运行规则调整,民间借贷市场作为一种非正规性的金融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和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亟需强有力的管控。为此,应加强对民间借贷机构的机构形式、机构准入、机构流动、业务经营以及隐性风险的监管,以促进民间借贷行业阳光化、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