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环境或生态损害是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如何有效地对环境进行修复,对保障群众福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以司法手段处理环境或生态损害问题是为弥补传统行政手段的不足而发展出的有益策略.但是,在现阶段的实体法律规则环境下,司法手段仅能在环境或生态损害的救济方面发挥相对有限的作用.无论是侵权法、还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都难以有效达成前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生态损害责任策略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胜亮 《中国审判》2012,(10):26-28
2012年,中国环境公益诉讼迈出关键一步,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意味着环境公益诉讼将直接面临本土法治的考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会掺杂着其他社会问题,构建符合本土司法状况的具体规则将是巨大挑战。可以说,道路才刚刚开始。一、原告资格中"有关组织"的适格性新民诉法公益诉讼条款并未明确何为"有关组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信用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的环境价值需要借助制度化的优势来量化它的存在和意义。于是,如何将现代环境价值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相融合,重整信用种类和功能并加之以"绿色"规制的难题便摆在了现代经济法治的面前。现代环境信用的提出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探索之一;另外,信用规制的绿色化和法治化也显示了其在治理经济成因的生态危机和化解环境信用风险上的多元价值与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确立对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指导环境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当下"主客一体"的革命性范式,彰显了相关论者范式建构的自觉,并推动了环境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但是,这种范式由于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价值序位而遭遇同样的困境,以理论建构为重心同样忽视了对应对环境问题实践的有用性的追求.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变革应以"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指导,在一定限度内完成向"实践导向"的转变.重建现代环境法学方法论应该从主体要求、价值观要求、技术要求及规范要求四个维度展开,社会工程哲学基础上的创新恰恰涵盖了这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将社会工程的系统论哲学恰当地应用于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中.  相似文献   

5.
空间环境法制建构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法制建构的不足并非空间环境保护有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增强国际空间环境保护条约的权威性并促进国际空间环境的和谐化,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引入.国际法治理念主要包括全面预设规则、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规定性和规则至上原则.同时也需要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进行空间环境的治理,将全球公民的利益和行动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杜健勋 《北方法学》2012,(6):115-126
正义是弥久常新的议题,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正义也被赋予新的含义,环境正义成为环境时代的正义范式。环境是社会建构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非正义性。环境正义主张所有地区与人群包括弱势群体有免于遭受环境损害的自由,有对干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他自然环境平等享用的权利,经由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达致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民众的福祉。因此,环境法学研究应当走出"全称命题"与"重自然轻人类"的传统路径,其范式应当转移到环境正义议题。  相似文献   

7.
再论环境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行为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点,使环境受害人受损的权益按照传统举证责任制度将因取证困难而难以获得有效救济.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合理分配环境侵权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出发,探讨环境侵权行为."事实自证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分析环境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倒置体现的公平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8.
部分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企业作为环境资源的主要利用者,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放者,理应承担起预防、治理及改善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同时,为规范企业行为,应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以促使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环境社会责任,以适应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李虹 《法制与社会》2011,(11):160-161
环保社会组织拥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为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环境公众参与权还受到一定限制。为完善我国环保社会组织环境公众参与权,发挥自身优势,本文就如何保障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公众参与中法律地位、公众参与实体权利的赋予和环境公众参与权的程序保障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立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问题是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要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除了依靠技术革新、科技进步外,更要依靠全人类环境意识提高和采取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已成为环境保护和教育的重大课题,它在加强环境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教育立法也成为法学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国际环境教育立法概况“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一词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环…  相似文献   

11.
新《环境保护法》虽然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但在司法实践具体实施法律规定时还会遇到符合条件并有能力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组织可能很少、本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主要类别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无法开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规定的机关"范围不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程序规则缺乏、司法体制改革滞后使人民法院不能积极立案和环境公益诉讼相关制度缺乏必要衔接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观念和消除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种种担心和惧怕心理、制定诉讼程序规则、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政府支持增强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能力、通过加速司法改革来建立有利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环境审判体制。  相似文献   

12.
裁判模式有纠纷解决模式和公共价值模式之分,不同的裁判模式应有不同的原告适格规则与之对应。我国传统原告适格规则是对纠纷解决模式的阐释与捍卫,已无法适应作为公共价值模式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现实需要。我国在环境法修订过程中,应结合公共价值模式的基本要求,引入"好事者标准"作为判断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是否适格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3.
宋菁  顾伟 《法制与社会》2011,(1):171-172
在基于对经典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之上,林南定义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和行动命题,并结合社会资本相关理论解释了社会转型过程的内生性与外发性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综合治理必须为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努力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把社会稳定问题纳入城市发展规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其自控能力;重视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人口结构及人口流动问题;重视文化发展战略,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流入。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讨论中,WTO体制下的单边环境措施是一个焦点问题,各国就单边环境措施的性质及其合法性判断标准等问题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以单边环境措施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方法并非一种完美的方案,现有对单边环境措施的约制规则与机制也是不完备的,因此,也并非总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环境下,单边环境措施也许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种较为可行方案。WTO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完善现有的约制规则,进一步加强单边环境措施与WTO规则的协调性,以消解单边环境措施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16.
环境规制是指国家针对社会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导致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制定的保护环境资源、防治污染破坏的相应行为规范与措施,以达到保护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规制现状的剖析,找出其环境规制存在的法律问题与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启迪意义的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武浩 《法制与社会》2011,(23):207-208,211
治安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分析治安的定义可知,要通过分析治安秩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得到治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为指导,认识到治安秩序与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公民意识关系密切。通过分析治安秩序与它们的关系可知,治安与它们的关系为政治环境从根本上影响着治安;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增强维护治安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给治安带来一定的威胁;法制环境的优化和公民意识均有利于治安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昊 《法治研究》2008,(12):63-65
企业作为影响环境质量的利益关系人,所应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是人们所关注的。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企业如何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何履行好法律赋予的义务;法律则应如何去规制和推动企业履行其环境责任;在道德层面,企业如何主动、积极地去保护和改善环境并且将经济利益和环境责任上升为企业价值核心中的同一高度,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陈海嵩 《河北法学》2011,29(11):112-115
公开范围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首要问题。根据国际上相关立法的规定,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确定,需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事实认定阶段,即明确"环境信息"概念的外延;二是法律认定阶段,即明确哪些环境信息属于适用信息公开例外规则而免于公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需要在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公开范围给予更为精细化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例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别涛  熊英 《中国法学》2004,(4):120-129
一国政府以环境保护为由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能否经受其他国家的挑战和WTO机构的审查,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环境例外的必要条件,界限则在于是否满足环境例外的基本规则。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例外措施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环境例外措施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正当适用环境例外措施的基本规则,并评析了中国实施环境例外措施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