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学的去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自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法人》2006,(4):120-121
这本小书是对中国法学——严格上是指中国法律哲学——在后冷战时代的世界结构中的使命所做的一项前提性研究,更广泛地讲,乃是对这种世界结构中的中国“身份”和未来命运的一种学术关注。我认为,从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所存在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特色性、复合性和应用性。本文指出工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在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既要符合一般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又要突出工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法律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良好的法律思维品质是各种法律人才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为此,就需要在法学教育中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重视技能的训练和变革考核方式,把学生良好法律思维品质的培养列为法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谢珺 《法制与经济》2010,(16):135-13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可谓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全国的法律院校(系)已由二十多年前的不足十所增长到了六百多所。在法学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提高法学教育培养的质量这一工作就日益紧迫。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学本科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在所有大学专业中,法学专业的就业率排在最后。而另一方面,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法律人才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就业市场所急需的是法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具有应变能力、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必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奇才 《河北法学》2007,25(4):176-181
通过对中国法学自1978年以来26年间的这一个时代的批判,邓正来提出了一种以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正当性为核心问题的中国法律哲学观,其任务是建构一种"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为主题的系列论文,不仅强调了世界结构是这种法律哲学观的历史性条件,还隐含着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必须考虑的三类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1861年是历史法学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萨维尼“平静而满怀希望地”死去。[1]在他去世之前,德国历史法学派就已经分裂为日耳曼学派与罗马学派,前者专注于对传统的日耳曼法的整理,后者则专注于从罗马法中建构一个抽象的法律体系。某种程度上,这一分裂其实也象征着德国历史法学理论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叶海燕  莫敏 《法制与社会》2012,(24):229-230
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租界的法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法学教育相比较,其比较重视比较法和外国法的教学、外籍教师的人数比较多、外语教学比较扎实、毕业生到国外深造的机会比较多等等.中国租界的法学教育在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推进了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现代化、中国立法的现代化、中国司法的现代化、现代法学国内外交流和世界反法西斯、国际法事业等.在中国租界的法学教育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西方教会的背景、租界的法制环境、20世纪30年代法学教育的变化和今天可以借鉴的问题等等.可以说,中国目前已不缺少法律人才,缺少的是卓越法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中,可以从中国租界的法学教育中得到一些启示,最终是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国家提供急需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环节。现阶段,网络课程建设投入不足,课程平台无法进入,课程内容无法更新。学校应建立网络课程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在转变观念、资金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林驰 《法制与社会》2014,(12):204-205
法律诊所以其个性化的的教育方式及突出的教育效果被引入我国法学教育领域之后,一直未能很好地被各高校法学教育持续地、普遍地采用及推广。而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层次及机构,凭借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及灵活的教学体制,可与法律诊所教育模式有效融合,这样既可保留诊所式教育的优势,又可助推法学教育教改工作的突破。以独立学院《婚姻家庭法》课程为例,展开对法律诊所在独立学院建立之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媛 《法制与社会》2014,(32):223-224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在中国有许多高校开设有法律课程或者是与之相关的课程,且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不足之处是实践模式仍需不断探究,以下将从完善高校法律实践教学课程;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大学生法律团队;开展大学生法律诊所式教育;开拓社团法律情境模拟体制这四个方面,以《劳动合同法》为例,对法律实践模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王秀卿 《政府法制》2013,(31):49-49
随着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进程的推进,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法律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辅助者,必须完成各种有助于领导管理与决策的事务,而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一定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许多单位对秘书人员基本能力的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律师法》。该法第12条规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符合本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经所在单位同意,依照本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可以申请兼职律师执业。该规定一出台就在网上引起了激辩,问题在讨论中被简化为法学教授究竟适合不适合担任兼职律师。支持法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法学教育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育法律素养;需要锻造法学专业思维,更需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素养和能力的共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磊 《法制与社会》2010,(22):292-292
中华法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所谓的"诸法合体",即无法律领域的划分,而由同一法律关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中国的民法实质上是从外国继受而来的,解放前大量借鉴日、德等国的民法,解放初期的民事立法借鉴的是苏联和东欧立法,等到85年之后又转为借鉴德国、日本的"民法",同时也受到了英美法和国际公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姜希 《法制与社会》2012,(13):228-229
传统法学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法律诊所式教学是法律实践性教育的经典模式,借鉴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内容来完善我国的传统法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开放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中引入法律诊所式教学是创新法学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7.
胡建淼 《中国法学》2005,28(5):57-65
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界还非常陌生。从行政法学史的视野,研究这一理论无疑仍有意义,但如果将这种理论视作与我国当今的行政立法,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有联系,甚至是这些行政立法的基础,那绝对是部分学者的误会。当今中国的行政立法与这一理论没有关系,这才是它与中国行政立法之间真正的“关系”。奉行“依法治国”的中国已与形成这一理论时的德国背景大不相同,中国已无必要引进这一“过时”的理论。《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也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没有联系,有关修改中的棘手问题完全可以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中绕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得到解决。文章最后对《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现代小说《春桃》等引出了逃亡、婚姻等法律制度和婚姻家庭德道观念。说明了文学与法律或道德的密切关联性,表观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工程领域常见法律问题解析》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赋予法学城建特色的过程,探讨了其课程定位,论证了笔者的教学思考,即应淡化理论,突出应用;梳理分类,突出针对性;基本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的电子期刊,刨除期刊中简讯等相关不属于学术论文部分,共刊发学术论文1 111篇.查阅这些文章中有无中医、中药、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等信息,结果显示共有44篇,总体占比为3.96%,占比较小.据此得出今后要加强中医药相关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