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票决制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轶 《长江论坛》2008,(4):66-67
本文通过对比票决制与协商民主、以及中、西协商民主所依赖的利益基础的差异,探索协商民主形式在我国的适用性。文章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协商民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形式,但它在中国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成熟的票决制对中国民主政治文化及民主习惯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3.
建立健全民主机制是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然要求。所谓民主机制,是指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选拔任用的原则、方式、程序等都必须符合民主的要求。从扩大选拔任用民主发展方向出发,要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系统的民主机制,包括民主推荐机制、民主协商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主选举机制、民意调查机制、民主考核机制、民主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良性退出机制等,从而实现选人用人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但是具有协商特点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早就成为现实并付诸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我们不仅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而且要在更广范围、更大领域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5.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国内一些学者将西方的协商民主引入中国,视之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协商不但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而且已经在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同时我国的协商与西方所谓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但同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肇始于西方1980年代的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样可延及至经济领域,一方面在企业的管理领域和分配领域引入协商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创新工会工作,不断提高协商质量,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这是协商民主在经济领域有益的民主实践。  相似文献   

7.
左宪民 《求索》2008,(5):44-46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管理范式,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和重要成果之一。我国已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协商民主的民主形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理论来源、具体模式及其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意义,然后结合我国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及协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作用体现出协商民主所蕴涵的政治价值。现阶段,我国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作为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它们在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能够互动双赢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的具体圆情,加强和完善以人大制度为载体的选举民主和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协商民主形式。同时大力促进两种民主形式的互动,对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特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政治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促进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在社会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在文化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培育公民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1.
北欧经验创造了两大发展范型,即破解"高福利负担难题"和"精英统治腐败难题",从而受世界瞩目。北欧经验中包含的协商民主的丰富内容:良好的价值体系的决定意义;将决策的公平选择权直接交给民众;"大政府"的"精英统治及没有腐败的公民服务";公平、透明、廉洁、诚信及民主监督机制的社会化。从中可见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使我们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民主,协商的观念也随之产生。协商民主理论,其前提在于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其核心则在于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对民主本质的再思考激发了以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的理想的公民社会的探索。本文以协商民主的基本涵义和协商民主的核心为基础,主要论述了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讲有所裨希。  相似文献   

13.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创造性继承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这种民主形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中,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为基本实现途径,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之一,已成为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大对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寄予乐观的期待。中国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多级政治协商制度,探索出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基层民主实践,这些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践经验。同时,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协商民主的协商场域正在不断拓宽。工资集体协商的广泛推行就是协商场域拓宽的一种表现,在这方面,福建泉州的工资集体协商尤其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选举民主,进而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民主理论研究的新转向,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有关协商民主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学者所探讨的协商民主与中国政治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并非同一对象。本文回顾了西方协商民主与中国协商民主概念提出的过程,认为中西方协商民主在概念内涵、兴起的实践基础、理论地位、协商的制度与形式以及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在价值追求与实践功能等方面也有契合之处。针对中国协商民主的现状,提出了推动中国协商民主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公民的参与责任与理性、社会认同与信任、政治合作与互惠;在互动上表现为:公民社会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平台、协商民主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民主范式之一。构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明确目标和取向,拓展渠道和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防范危机和风险。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启动力、政治文化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除具有提升公共决策合法性及品质等一般价值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土壤中,还具有提升我国政治合法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等特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江 《传承》2010,(9):114-115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大众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行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公仆和人民群众的协商,即代表与选民的协商,领导与群众的协商,政府与人民的协商;协商内容不能局限在公民选举,而要深入到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20.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大众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行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公仆和人民群众的协商,即代表与选民的协商,领导与群众的协商,政府与人民的协商;协商内容不能局限在公民选举,而要深入到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