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众多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书籍中,我独爱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撇开他讲佛经的书不谈,光是他讲解儒家四书的作品,我已购得三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只差《中庸》讲解一种就齐了。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教义合参,读他的书,就更容易对三教进行融  相似文献   

2.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历经风霜,辗转多年,终于在江苏省吴江市濒临太湖的庙港镇办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太湖大学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孙家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先后前往大学堂求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立根带队倾听中国传统文化课.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带弟子前来问学。去年6月30日,北京大学儒学院成立,其院长为北大83岁高龄的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  相似文献   

3.
裴高才 《世纪行》2013,(2):31-35
2012年是海峡两岸三地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不禁怀念起2012年先后远行的两岸密使贾亦斌(1912—2012)与南怀瑾(1918-2012)先生。2004年盛夏,笔者在京城拜访贾老时.他亲口告诉我,“九二共识”谈判早在1988年就着手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正> 太湖在记忆里,记忆里的太湖在梦里。太湖渊源流淌,哺育了好几千年的人,这其中包括我的祖辈和现在的我。我从来没有仔细地欣赏过太湖的美丽,也许我知道她会时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不会轻易地离开我,也不会轻易地伤害我,就像姑苏的女子小家碧玉一般地纯真;也许我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时间和心境去仔细地欣赏她,或者说是怕亵读了她的美丽,在我的心中她的美在感觉中记忆中回味里,我舍不得也不允许自己就这样轻易地窥视她的纯净,那是我心中最后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5.
方国瑜先生     
<正>追随先生1953年秋天,我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就开始了与先生的师生缘。记得第一次见先生是在入学不到1个月的时候,我和杨世强、李近春、和世杰等同学一起去拜望先生。先生住在云大北院两层楼的红砖房中。先生刚进50岁,着中山装,清瘦但很精神,一位地道的学者。先生知道我们是丽江的学生,非常高兴,得知我和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路过古玩市场,眼前一亮,一枚罕见的孙中山先生头像纪念章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平时喜欢收藏伟人像章,细看后觉得此章制造工艺精美,是我不曾见过的孙中山先生纪念铜章,很有收藏价值。经过讨价还价之后,我终于得到了它,我的像章收藏也多了一枚精彩。此章为黄铜铸造,圆形,直径76毫米,厚4.8毫米,重156克。正面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正面头像浮雕,双目炯炯有神,沉静庄重。背面刻有中山陵墓的祭堂、石阶,以及祭堂旁的树木。祭堂外景刻划得尤其逼真,连拱门上紫铜双扉的梅花空格也清晰可辨。背面上沿篆字,左款“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右款“孙…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又一次到中国首都旅游.想起泰国潮属侨胞很关心家乡兴办的汕头大学,也很想知道该校校长、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的情况,故决心以同乡身份登门拜访. 仲夏夜的北京,气温凉爽,暮色迷人.我得挚友M君之助,约定晚八时半拜访许涤新先生.车来到树木繁茂的南沙沟新建的三层楼群中许老公寓的门前. 随叩门声启扉,笑脸相迎的是许老师的长公子、工程师许嘉陵先生,接着是许老的撰著助手、夫人方单芬女士.许夫人三十年代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也从事经济学的研  相似文献   

8.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9.
太湖在记忆里,记忆里的太湖在梦里. 太湖渊源流淌,哺育了好几千年的人,这其中包括我的祖辈和现在的我.我从来没有仔细地欣赏过太湖的美丽,也许我知道她会时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不会轻易地离开我,也不会轻易地伤害我,就像姑苏的女子小家碧玉一般地纯真;也许我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时间和心境去仔细地欣赏她,或者说是怕亵渎了她的美丽,在我的心中她的美在感觉中记忆中回味里,我舍不得也不允许自己就这样轻易地窥视她的纯净,那是我心中最后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10.
<正>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先生离开了人间。五十七个小时后便火化了。遵照遗嘱,做到了丧事从简。次年年初,我的老伴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我的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先  相似文献   

11.
我于2010年考取马先生的博士生。先生因患亚急性白血病于2010年7月入院,从10月开始我每周都到医院陪护先生几天,一直到2011年6月先生离开我们。在这段时间,马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学学者。遗憾的是,当我刚刚启蒙之时,先生却永远离我们而去。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14,(6):22-22
<正>专访毛道海先生以前,内心一直有些惴惴不安,近年来老人身体一直不太好。即便如此,五年来,毛道海先生依然坚持将《曹禺家世》(修订版)一字一句的整理完成,集结出版。"今年元月的一天,天气有些寒冷,我去拜访先生,看到他的房间开着一台取暖器,桌上一台电脑。他坐在书桌旁,一手提着输氧瓶,一手将修订的《曹禺家世》书稿交给我。"这是市政协主席张宗光描述年初见到毛道海先生时的情景。每个看到这段的读者都应该会为毛道  相似文献   

13.
素面读孔子     
佚名 《民主与法制》2011,(33):71-71
今天读论语,《四书集注》让我们感受到朱子的中规中矩,博学勤思;《论语译注》让我们敬佩杨伯峻先生严谨雄厚的朴学:《论语今读》有李泽厚先生对时代的思考:《论语别裁》则分明是南怀瑾先生气贯长虹的风姿和气魄,有学者以学院异化的眼光吹毛求疵,可谓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14.
溥杰先生离开了我们,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气质和胸怀,他的性格和为人,却在我的持续重温中得到了加强。近来,回忆的波涛不断涌来,让少许浪花化为一段文字呈献给读者,算是聊以寄托哀思吧! 那是1985年,书画界的一些朋友要在佳丽饭店举办一次大型的民间笔会。组织人阮文龙先生通过我请溥杰和毓嵒先生参加。溥杰先生很少参加家族以外的非官方组织的笔会,因而我感到为难。然而阮先生很恳切,对我寄予厚望,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试一试。晚上,我去护国寺溥杰家。二爷(族人称溥杰为二  相似文献   

15.
周明 《北京观察》2004,(4):60-61
我有幸从2000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连续三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年6月7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3)
正萧永瑞,出生于台湾台北,祖籍武汉,师从南怀瑾先生学习国学32年。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美国纽约佩斯大学MBA学位。现任斯米克美加集团总裁、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董事长、武汉台资企业协会会长、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湖北省妇联执委、武汉海外联谊会副会长。2018年被武汉市妇联评为市"三八红旗手",是获此奖项的首位台湾人士。  相似文献   

17.
6月29日,风光旖旎的无锡市,太湖饭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属,在门口守候多时的英国新时代交流发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朗·塞布勒先生和夫人,立即热情迎上前去和客人们一一握手,并用洋味十足的汉语连声说:“你们好,欢迎你们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阿拉伯友人给我们送来了《大马士革阿拉伯语集锦》中的一本小册子——《北京清真寺里的阿拉伯文手抄本著作》。看到这本小册子感到很亲切。因为它的作者是海迪·阿拉维先生。阿拉维先生是伊拉克的一位学者,曾在《中国建社》杂志社的阿文组和我们一起工作过两年,作为改稿专家,我们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而且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又是写的关于中国的伊斯兰教的情况;同时阿拉维先生那次到清真寺去又是我陪他一起去的。  相似文献   

19.
与许多朋友聊天,只要聊到家庭,每人的脸都呈现一种悲壮,似乎每人的家都能提起一串让你糟心的“烂事情”。是婚姻不好?是男人不好?女人不好?还是这个社会不好?有一天,在一个朋友家遇上了一位叫彩莲的美籍华人,她给我讲述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听完后,唏嘘不已。借此将它转述出来,愿每个仍在婚姻情感痛苦中挣扎的人,都能从彩莲那里得到新的启示,找到另一种答案,为你正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家做一种新的努力和尝试……我的先生有了外遇我是1994年到美国西雅图去的。这之前,我生在台北长在台北,和我先生结婚、生子。1992年,我先生说要到美国去…  相似文献   

20.
八、生死之交邵飘萍与张季鸾两位先生,是我早年就崇拜的杰出前辈。在中学读书时,我曾如饥似渴地细读他们写的每一篇通讯和评论。一九二六年秋我入京求学,飘萍先生已于是年四月下旬被奉系军阀所害,真是‘缘悭一面’。张季鸾先生则是我从一九二九年调到天津《大公报》任编辑后,受他的指引和熏陶达十二年之久,直到他一九四一年病逝。‘同行相妒’、‘文人相轻’,报社的其他前辈对飘萍的生活细节每有微词。而季鸾先生于同业人物,从不轻于评议;谈到飘萍,总极口赞叹其采访之高明、写作之精闢和对恶势力斗争之英勇。但他从未跟我谈起他和飘萍的交情。去春(一九八四年),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新闻学论集》第七辑,刊有方汉奇先生的《发现与探索》,详记飘萍的另一夫人祝文秀所提供的有关飘萍的一些史料,使我大为恍然。文中有一节专门谈‘有关邵飘萍和张季鸾交往的情况’,说‘祝(文秀)文有两处提到张季鸾对邵的帮助,一处是在邵遭到皖系军阀迫害时,张建议他到日本去工作一段期间,以避其锋;一处是幫助邵把譔男闼屯毡?说明两人关系密切。’文中还转引了祝提供的细节:‘一、大阪《朝日新闻》原来聘请的是张季鸾,张把这个机会让给了邵飘萍,并向《韩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