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省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如定光古佛、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有着佛、菩萨的形式,但神明的功能及信众对它的信仰心理和祭拜仪式都与道教无甚区别.这些信仰大都奠定于唐宋时期,当时福建开发程度低,巫文化氛围浓厚,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纷纷以巫术道法树立威信、吸引信众,其佛学、禅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见佛道不分的民俗佛教.认清这点,对于我们认识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佛教是目前台湾所有宗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近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类型。尤其是随着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由于社会结构出现的日益分化趋向也必然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可以表现为寺院、教义和慈善事业的分化,它同时意味着佛教对社会中信徒提供意义解说的传统任务在逐渐地消解,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宗教爱好”或者“宗教兴趣”。台湾佛教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与实践,现代台湾佛教应答了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运用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知识诠释佛法,调和了佛教信仰与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使得台湾佛教一步步实现了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佛教关于人与环境问题的有关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原因,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环保思想及有价值的关于生态的思考。在当前环境全面治理和保护的大趋势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谭处端借助佛教的因缘论否定了人的身体的真实性,破除了传统的肉体成仙观念;利用佛性论确立了真性的核心地位,使真性称为成仙的根据.他从禅宗的心性论出发,把真心与真性合一,将修心与修性合一,要求修行者去内求真心、自悟真性.他借用佛教除三毒的思想,来解说他的心性修炼方法;又借鉴佛教的修行方式,要求全真教徒出家进行苦修;同时,受居士佛教的影响,也不反对信徒在家修行.他还主张修行应该随缘自得、不修而修.追求一种如行云流水般自在逍遥的神仙境界,这都是受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在台湾,佛教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当局对佛教思想与活动的控制过程,尤其是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期间以及回归后至1987年台湾“解严”期间,台湾佛教对政治领域的依附关系十分明显,佛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而实现自主的发展。80年代后期,随着台湾政治控制力在许多领域的逐渐消退,台湾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倒置性的变化,政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继续影响佛教的存在与发展,而佛教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能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一些极端的佛教组织不断地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参与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李玉用 《唯实》2009,(6):33-36
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7.
从元澄奏折看北魏佛教的传统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祖、世祖以来,北魏鲜卑贵族加速了汉化进程,客观环境的变化又造成寺院经济的膨胀、发展,以及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民间化。但北魏统治者在现实政策方面,一直想回到过去时代,希冀用儒家的纲常名教去限制、削弱佛教寺院的势力及影响,于是貌似复古的元澄限佛折出台了。应该说它的出现符合北魏统治者的普遍要求。元澄的本意与想法可能是好的,但究竟能否得到贯彻实施,还要看北魏佛教信仰的民族与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8.
西域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变革创新,僧侣阶层宗教素养水平普遍降低,无力担负起促进西域佛教根据社会变迁及时作出自我调整,以满足西域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任务和使命,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衰落致使西域佛教面临着源头上的枯竭,东西方文化通道的阻塞使得当时的西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文化孤岛,伊斯兰教强势兴起对西域佛教造成一定影响等原因,最终导致西域佛教的衰落。  相似文献   

9.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认识佛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佛教的核心内容四谛、缘起、五蕴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图示的方法对佛学思想体系的作了高度概括和形象表述。把握了佛教的整体结构。对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习月刊》2010,(4):159-160
归元禅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佛教禅宗寺院,亦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归元禅寺位于汉阳区翠微横路20号。清顺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该寺。这里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是“汉西一境”,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占地11公顷,有殿舍1000余间。  相似文献   

11.
王继训 《理论学刊》2012,(9):97-100
北魏时期的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北魏佛教拓片五十三品,是研究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现象不可多得的资料。考察可知,拓片中发愿文的内容直接表达了造像者的所思所想,尽管它表明此时人们已接受了生死轮回转世托生的观念,但发愿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僧尼还是官吏,关注的却不约而同都是天下的太平、国家的昌盛与皇帝的延祚。在北魏,佛教史更像是一部政治史。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13.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认识佛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佛教的核心内容四谛、缘起、五蕴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图示的方法对佛学思想体系的作了高度概括和形象表述。把握了佛教的整体结构,对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明浙东地区佛教尤其禅宗的兴盛,与阳明学的接引有莫大关系。作为阳明学人的周海门,是当时浙东地区士林的领袖,也是阳明学中接引和推动禅宗的关键。周海门与佛教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他与僧人在各方面的交涉。  相似文献   

15.
张英 《世纪桥》2011,(3):50-51
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张庆松 《唯实》2012,(11):28-33
经行和坐禅都是佛教修持方法。坐禅众所周知,而经行却被人们所忽视。坐禅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从佛教经律记载中可以发现,早期经行和坐禅一样常见。经行的场所在寺院内相对固定的地方或在寺院外闲静处,基本方法是往返直行,益处是有助于身健和意定,经行处的方便设施则体现出佛教的人文关怀。佛教经行的修持方法在中国亦有传承,且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北魏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广泛传播、发展乃至进入到北魏国家体制之内,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和人口迁移、统治阶级的内乱、鲜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等等,是最值得关注的偶然性因素。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就使得北魏朝野上下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佛教,进而成为佛教最忠实的信从者。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佛教都重视孝道文化,儒家把孝文化上升为社会和国家治理的礼仪规范,扩展了孝文化的内容;佛教强调的是对父母行孝。二者在践行孝道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反映了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因此,蕴涵在佛教中的深刻和谐思想与理念,在缓和因社会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自身内在和谐等方面必将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佛教与旅游的渊源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我体,并进一步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