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出嫁前"从父"、"从兄"出嫁后"从父"、"从子"的封建社会,妇女权益被肆意践踏而得不到保障,古代妇女被任意休弃的"七出"制度更是当时妇女婚姻权利缺失的真实写照,唯一一个保障古代妇女婚姻权利的"三不去"制度显得弥足珍贵,闪耀着人性主义光芒。"三不去"制度经过时代的变迁内容日臻丰富,其保护弱势权利的理念内涵与我国现行离婚立法的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某些理念一脉相承,可以从"仁""恩""义"三方面加以涵盖,理念层面的影响对我国现行离婚立法制度中的经济帮助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的完善、离婚后抚养制度引入的必要性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仁山  李婷 《法学家》2012,(3):162-174,180
"F立方"证券欺诈诉讼近年来在美国呈迅速增长态势,在美国证券立法框架下,此类诉讼的管辖权主要涉及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10b规则"的性质及域外适用问题。2010年联邦最高法院对"莫里森诉澳大利亚国家银行案"的判决,使得"F立方"诉讼管辖权规则开始由"行为"和"效果"标准向"交易标准"转变。而该案之后《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以及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交易标准"的适用与发展,丰富了"F立方"诉讼管辖权的规则内容。美国"F立方"诉讼管辖权规则的发展,也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以及私人证券欺诈诉讼机制的构建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0年后,台湾当局通过"修宪"、修法、"释宪"等方式多次策动对"违宪审查制度"的改革,台湾地区"司法院"于2006年拟定的"宪法诉讼法草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方案。"宪法诉讼法草案"集中体现了台湾地区"违宪审查制度"改革的方向,即在模式上从"会议-法庭"双轨模式到"宪法法庭"模式转换,在制度上建立司法化的审判制度等。然而,"宪法诉讼法草案"存在修法内容混乱和修法方法杂乱等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台湾当局试图通过推动"违宪审查制度"改革实现所谓"台湾法理独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相关的实际案例出发,简要的介绍了"人肉搜索"的概念及其特征,对由"人肉搜索"所引起的有关责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老虎"和"苍蝇"的共性和认定标准主要表现进行了界定及分析。"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对这些腐败分子,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官位大小,统统予以坚决打击,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打"老虎"和拍"苍蝇"不可偏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强调的是,应将打"虎"与拍"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互动效应,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针对吸毒行为的定性主要有"犯罪说"、"违法说"、"合法化说"、"疾病说"及"受害说"等观点。基于现有研究及国外有关政策,明确吸毒者兼具病人、违法者、受害者三重社会属性,提出我们应正确对待吸毒人员,各部门应形成合力采取有效且人道的戒毒措施,保障戒除毒瘾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曾有过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共产党深度地实践,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实践证明,只要把"问题"与"主义"割裂开来,片面坚持"主义"的普遍性和纯洁性,就会把中国革命引入歧途。只有把"问题"与"主义"相结合,用"问题"发展"主义",用"主义"指导"问题"的解决,才会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
现代古典诗派是介乎新旧之间的诗人群落。他们不乏自己的"新诗"愿景,但这种愿景深受古典"文"传统的制约:以"音节"为文体规训,追求"新诗"的普遍形式;以"文字型文学"为标准,批评"语言型文学"白话新诗等,并由此形成了其强烈的文化本位观念、强固的"中文"意识以及诗学排外心理。"文"传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打开传统门窗的同时,也阻塞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新诗建构需要一次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新综合。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的"宪政"与一般意义上的宪政不尽相同。它以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宪法为基础,经历了多次"修宪"改革,具有浓厚的政治因素和深刻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公投制宪"诉求,更是台湾岛内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隐含着"台独"的政治主张。它既缺乏历史依据,也缺乏法理支撑;既违背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意志,也与国际社会进步的潮流和理念不合。  相似文献   

10.
周叶中  祝捷 《现代法学》2008,30(1):136-146
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凭借所谓"释宪"机制,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针对两岸关系,已作成"法统"型、权利型、制度型三类共16个解释。大法官在解释两岸关系时,综合运用了文义、论理、历史、体系等传统解释方法,以及"政治问题不审查"、"结果取向解释"以及"宪法解释宪法"等新兴解释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法官在选择解释两岸关系的方法时,表现出所谓"去政治化"倾向。而"台独"分裂势力也正是利用大法官解释两岸关系时的"去政治化"倾向,力图通过维持形式上"中立"的法学方法,为其"台独"目的提供"正当化"外衣。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城中村"看似城市,又似农村,它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城中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南通市"城中村"的现状及问题,接着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城中村"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国腐败治理正面临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愿腐"的深层推进。基于"不愿腐"作为自律和教育机制的生成困难,对其规制的制度构建不能诉求于狭隘的法律体系的范畴,而要寻求外延更为宽泛的软法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向度。应以《反腐败法》的出台为契机来建立统帅"不愿腐"规范体系的制度框架,完善"不愿腐"的软法规范来构建"不愿腐"激励机制,以自由法和民间法的法律化、软法化来发挥道德习惯等对"不愿腐"观念生成的导向和规制作用这三个方面来探索构建我国"不愿腐"规范体系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程燎原 《现代法学》2011,33(3):3-14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14.
"台独"发端于20世纪4JD年代中后期,之后"台独"分子于不同时期制造了种种"台独"怪论,并竭力寻求实现"台独"图谋的法理依据。但是,无论从历史,法律,还是现实角度,这些"台独"论调都是极其荒谬的、站不住脚的。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审视"台独"的荒谬性,从而有理有据地坚决打击和遏制"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托派以极"左"思想为指导,满怀"不断革命"的决心。然而他们先是分裂中国共产党;随后又主张议会斗争,攻击红军与苏维埃政权;抗战期间态度消极,反对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从理论到行动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产品责任:欧洲视角的比较法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侵权法学会"设计的"刹车片故障案"、"被感染的血液案"和"桥梁垮塌案"三个虚构案例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检验各个法域缺陷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和严格性。"合法期待"测试与"消费者期待"测试存在两方面的区别。适用于缺陷问题的"风险—效用"测试与适用于生产者过错问题的"风险—效用"测试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单一的理论不能对严格责任在现有产品责任法适用范围内提供正当性依据。产品责任是包含消费者法引以为据的典型正当性事由的自成一格的责任。对更广泛范围的人提供保护,可以基于普通人对市场销售或投入流通的产品不存在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具有合理期待而正当化。  相似文献   

17.
对于涉"黄"法律规制的确切对象和正当性基础,在国人的观念和实践中一直被认为是无容置疑的。通过话语分析,联系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语境,可以看到"黄"的话语在主流观念中的构建和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且"黄"的主流话语表达与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之间存在着脱节甚至背离,因此,在涉"黄"法律规制中应该认真思考何为"黄"以及"扫黄"的正当性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画中有众多赋有民族特色的范畴,要学习,就应抓重点、抓线索.我认为"形"与"神"这一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诸范畴中既是重点,又是线索.首先,文章考察了"形"与"神"的确切涵义;然后,阐明它是传统国画诸范畴中的重点;最后,阐明了它是把握其它范畴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9.
吸毒驾驶简称"毒驾",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毒驾"正在向交通领域开始蔓延,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笔者认为整治"毒驾"应上升为国家行动,国家的法律部门应加快立法,建立制约机制,完善"毒驾"的法律责任。在法律层面尽早让"毒驾"入刑,并建立"毒驾"检测程序、检验方法和查处机制,执法部门应扩大"毒驾"排查领域,重点对载客量大、运有危险物品的交通工具如车辆、飞机、火车、船舶等的驾驶人进行排查,强化交通领域安全监管工作,依法治理"毒驾"行为,对"毒驾"采取零容忍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封建中国的"君权至上"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影响和封建英国的"贵族精神"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