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国面临着各种广泛、深刻、尖锐的问题,本文以“全球化与转型中的法国”国际研讨会中法两国学者的观点为基础,从法国的社会经济模式、法国政治与民主制度,法国文化、外交等方面,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七月十一日,参加“中法青年友好联欢”的四百三十八名法国青少年到达北京,赵紫阳总理在欢迎招待会的祝酒辞中指出:“青年代表着未来,中法友好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年一代身上。” 为了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和信任,我国今年已接待了来自日本、亚太地区和法国三批青年友好使者。这次来华的法国青少年  相似文献   

3.
沂宁 《瞭望》1991,(45)
近些年来,“创收”已成为我国知识界无人不晓的新名词。何为“创收”?简而言之即指单位和个人通过开展有偿社会服务,增加经费和个人收入。 对于“创收”现象,知识界内外褒贬不一。有赞之为“改革的方向”、“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和致富的渠道”;有斥之为“知识界的危险”、“知识分子的腐蚀剂”、“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催化剂”。但无论怎么评价,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的情况下,知识界已经离不开“创收”。  相似文献   

4.
徐虹 《侨园》2004,(6):39
今年是“法国文化年”。作为“法国文化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低调的法国高等院校以“集团军”的形式集体亮相,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教育展上,参展院校多达150余所。这也是自中法建交以来,法国政府首次组织其顶级院校“国家队”来中国。本次教育展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法国风”。但是,相对于英、美、澳等老牌留学热点国家,国内学生对法国教育知之甚少,面对法国院校的热情,国内学生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5.
巴黎专电 去年6月北京事件之后,法国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一起对中国采取了“经济制裁”。但事实表明,这种“制裁”丝毫没有动摇中国政府和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立场,相反,法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制裁”既不得人心,也少见成效。密切关注中法两国关系发展的人士注意到,打破“经济制裁”、推动双边的互利合作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0,(5)
1998年,法国来华人员达14万,中国赴法人员近30万,中国在法留学生有 4500人,法国在华留学生约800人。迄今,双方正式建成友好城市12对,友好省(市)区9对。去年9月,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为期12天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中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7.
姚琳 《侨园》2022,(Z1):117-118
<正>自从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层次的交往日渐频繁,紧密构建起了“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特别是通关政策简化便利后,中国与法国的贸易往来增长显著。中法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国际之间交流增多,对商务法语翻译人才需求量也持续增加。商务法语翻译人才是中法贸易的基础保障,为了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郝平 《党政论坛》2013,(10):30-30
一 里昂中法大学位于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旧军营圣伊雷内城堡,车一到半山坡,就见到旧军营特有的高墙大院,石堡城门上用法语和汉字镌刻的“中法大学”仍依稀可辨,充满着历史沧桑。寒风雨雪中,两位上了年纪的法国女士早已在校门前等候了,一位是里昂中法学院(1980年重建后中方译名)院长米歇尔·埃马尔女士,另一位是当地向导。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月8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陕西西安大明宫丹凤门演说中提到几位对中法交流做出贡献的法国汉学家,其中就有法国汉学界泰斗汪德迈。马克龙说:"正是这些先驱以及其他的一些专家让我们对复杂的中国思想有所了解。"汪德迈1928年1月7日出生于法国北部与比利时交界的地方。1945年至1950年,他就读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与越南文,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法国”,即法国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对社会理念和社会利益追求的一面,从文化上看,“社会法国”是法国基督教文明中的内在价值,是自由主义思潮中的法国“传统”因素,是启蒙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法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是较早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科技领域,两国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深入,成为中法“全面伙伴”合作关系的最坚实的基础。日前,法国驻华大使皮尔·毛磊(Pierre Morel)先生就两国经济科技合作出现的新趋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2.
秋风送爽,花城飘香。经国务院同意,以首次与法国合办为主要特色的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下称“中博会”),于9月12日至15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办。从“两部一省”到“四部一省”,从借力港澳到中法合办,从“搭车”广交会到独自办展,从花城会展中心扩至“亚洲第一展馆”……肩负着为全国广大中小企业搭建通往世界桥梁重任的中博会,在成功举办首届活动后的短短一年,第二届盛会就以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而大步从“国字号”展会跃升为“国际级”展会,创造了国内会展创办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3.
世界侨情     
《侨园》2011,(12):34-35
旅法华人"新势力"崛起创立组织到法国议会聊中国在相对保守的法国社会,华人过去给人的印象颇为"沉默"。很多老华侨因法语讲不好很难融入法国主流社会,而华侨第二代大多又讲不好中文,缺少对当代中国的了解。然而让人惊喜的是,有一群法国华人开始打破"沉默的惯例",他们事业有成,有中法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刘芳 《瞭望》2004,(42)
新春佳节,巴黎埃菲尔铁塔染成“中国红”;金秋10月,北京正阳门披上红白蓝三色光。“中国文化年”的轰动效应仍在法国继续,“法国文化年”的强劲风暴已在中国开始。胡锦涛主席与希拉克总统一年之内实现互访,两国工商界接连签署合作协议…… 毋庸置疑,中法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温家宝总理说,中法关系有“三最”——在政治上最稳定、在经济上最深入、在国际事务中配合最紧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巩固和发展。这“三最”,取决于当前国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03,(6)
据悉,继与德、英互认高等教育学位、文凭后,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研究部长吕克·费里日前在巴黎签署了中法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中法同意互相对等承认对方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并将为两国学生进入对方高等院校学  相似文献   

16.
中法建交的开路者、法国前总理富尔,接受本刊特约记者访问时,回忆了他两次中国之行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交谈的情景,并对中法建交的意义及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公共知识分子”话语及其公共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样化变迁和知识界多次裂变,促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和“公共知识分子”话语争议,有的从公众性解读其公共性,有的从独立性解读其公共性。本质上现代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必须兼顾“超然”和“介入”,这双重属性均内含公共性,正是这双重公共性关联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没有必要倡导“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相似文献   

18.
焦点人物     
《瞭望》2005,(39)
孙家正:获法国最高荣誉奖的文化部长9月16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被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同时,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被授予法国国家功勋勋章。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受总兢希拉克委托向两位中国文化官员授勋时表示,感谢孙、孟长期为推动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以及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他们所作的巨大贡献。设立于1802年的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是法国总统颂发的最高荣誉奖,设立于1963年的法国国家功勋勋章是另一国家级荣誉。两者均授予为法国军用和民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法国人和外国人。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一个概念愈来愈响亮,这个概念是“文化自觉”。此于知识界是高兴的事,因为这个很早就发自知识界的声音开始有了社会回应。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显示出蓬勃与雄劲的活力。尽管“两个文明一起抓”提得很早,颇具远见。但对于贫困太久的中国来说,物质性的财富既是迫不及待的需求,又是挡不住的诱惑,故而长期以来“两个文明”一直处于“一手硬一手软”。于是,物质殷富与精神匮乏荒唐搭伴带来的种种问题日渐彰显。这便是提出“文化自觉”的深切现实背景,也是其意义重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法国文化部部长德瓦布尔:法国与中国以及欧洲与中国的对话对于整个世界都非常重要。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中法两种文化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中找到了恋爱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