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我国有关网络舆情内涵及特点,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规律,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监测、研判、引导、应对对策,网络政治及网络民主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探索网络舆情规律,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合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舆情在虚拟空间的映射,监管治理不当极易引发舆情危机,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更容易对社会信任基础与和谐稳定造成冲击。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善治,必须从情感融入入手,分析舆情生成的根源诉求,畅通民意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平衡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建构舆情风险信息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从源头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实现有效遏制;必须通过技术赋能建立起长效的网络舆情监测、追踪、标识、评估、调控机制,增强对网络舆情演化发展过程的中端控制;必须规范网络舆情法律规制流程,建立舆情信息交流体系,依法监督和依规惩治净化网络空间舆情,完善网络舆情末端处置。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新形势,做好新时代视阈下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当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舆情信息汇集渠道、舆情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舆情管理体系、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管理的方法,提出了网络舆情管理具有服务、教育引导、维护稳定及参谋助手等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该做到:开放包容,切实维护网民的合法话语权;信息公开,抢占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依法治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防患未然,创建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应用从最初的上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的原始阶段,发展到现在的网络问政、网络追责,可以说是各级政府始料不及的事情。面对强大的网络舆情,政府部门如何去引导、管理,或采取什么方法去引导和管理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和施政履职的基本信息源。如何对待网络舆情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为,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源于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之间并非完全相互独立的主体,政府既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参与者之一,更是网络舆情强有力的管理者。这种特殊的关系要求政府在对待网络舆情时不能一味地采取封堵打压的方式,而应采取把握一定原则基础上的有效疏导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15):77-77
今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纪委开通了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4月,“韶关民声网”也开通了纪检监察板块。市纪委信访室指派专人每天负责网络舆情搜索排查工作,及时发现、了解和跟踪涉腐网络舆情。同时,在各县(市、区)也开通了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信息,编辑成《网络舆情信访摘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技术革命结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选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依靠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本文认为要从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高校工作机制以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舆情,并成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9.
杨金华 《党课》2014,(20):30-3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加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监测,结合当前网络舆情特点规律,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工作预案、信息互通、风险评估、排查整治等工作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为做好全媒体环境下的组织工作舆情监测提供机制保障。他们组建了组织部机关信息宣传员、基层组工干部共56人的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监测分队,负责收集各新闻媒体及网民在网站、微博、贴吧和博客上有关组织工作的报道和言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报道。他们还从区互联网新闻中心等网管单位聘请12名网络“大V”网评员,对涉及组织工作的网帖留言和博客进行及时跟进评论,妥善做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处置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H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的调查,探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律以及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达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提前研判的目的。然后,在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整套机制。该机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交流机制和健全应急机制等。通过机制的建立,达到引导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方向、消解突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归纳网络舆情特点时,大多从某一个视角或领域出发着重阐述网络舆情具体某一方面的特点,而鲜有全面、系统化的整体分析。与传统的舆情相比较,网络舆情从语言表达、社会思潮、结构组成、载体传播、生态环境诸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系统化特征。在这一系统中,语言表达特点是其外在的表现方式,社会思潮特点是其内在的理念意识,结构组成特点是其各要素的组织运行形式,载体传播特点是其获得大众反响的规律所在,生态环境特点是其生存与演变的社会状态。网络舆情五大领域特点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从网络舆情获取方式及参与动机、校园舆情参与情况、校园网络舆情内容、校园网络舆情监督和引导情况等方面研究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通过组织支持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保障机制、信息汇集和研判机制、危机应急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H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的调查,探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律以及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达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提前研判的目的。然后,在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整套机制。该机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交流机制和健全应急机制等。通过机制的建立,达到引导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方向、消解突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客观分析网络信息社会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系统分析思维和加强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具体的偏重点及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为:民族或宗教因素是引起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最主要"热源因子";网络舆情危机形成中的"群体极化""协同过滤"现象相对明显;网络舆情传播的"首因效应""民粹效应"尤为突出;网络舆情动员呈现出"线上动员与线下行动有机结合"的特征;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极易受到境外政治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民意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却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不足;信息发布不及时,疏导不到位;高素质专业人才稀缺;网络监管不严,运营商不作为。因此,为了使政府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笔者就当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策略。一、加快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  相似文献   

19.
新疆网络舆情传播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快速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新疆作为典型民族地区的民族性特征。深入分析新疆网络舆情的民族特征,是新疆网络舆情研究切入的一个新的视角,要从网络舆情主体的多民族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民族性、网络传播介质的民族性和网络舆情的跨界民族性特征,正视民族因素对新疆网络舆情的影响,采取措施消解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