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任何国家基本要素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与治理现代化极具先行效应、整合效应与导向效应。当下中国,以"趋利型""传统型""西方渗透型"形态出现的社会价值取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阻力。整合当下多元意识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帅地位,批判与维护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5,(3)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的存量基础之上提出并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性、先进性、科学性。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来看,随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在阶层结构、利益诉求和价值体系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需要通过建构"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二者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有效建构,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下,从构建"主体吸纳型意识形态"、探索"利益融合型意识形态"和培育"价值包容型意识形态"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网络意识形态危机对国家总体安全产生冲击,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危机。网络意识形态危机治理包括明确形成机理、建立识别机制、划分危机类别、进行综合治理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厘清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直面力量单薄、娱乐至上、制度短板等现实困境,不断在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共同体、加强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治理和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高效治理,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科学命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建构,需要把握价值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和话语方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容纳力,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朱文琦  祝志男 《求实》2020,(3):18-30,M0003,M0004
国家治理效能是政治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基本倾向及其理论特质,表明意识形态不仅可以构成一个分析框架,而且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不容低估。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互动过程遵循现代政治的运行机理,二者既相互促进、彼此协同,又呈现出特定张力甚至是激烈冲突。其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内在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工具、基本场域和精神旗帜,国家治理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变革的内在依据。其理论逻辑集中概括为,本体论层面的结构关联、认识论层面的功能耦合、方法论层面的路径互成及价值论层面的目标共生。新时代意识形态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效能提升,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谋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7,(8)
国家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探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走向系统和成熟。马克思批判继承并超越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消亡等都进行了深入的阐发。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并不过时,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应当认真审视专政功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向度、治理目标、治理途径、治理理念和治理逻辑等多个维度展现出其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不断探索与推动意识形态管理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转变,是新时代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数据治理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全新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抓住国家大数据建设的战略机遇。新的技术条件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注入新内涵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拜物教等风险。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大数据嵌入机制,狠抓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导向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对于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大判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转到社会治理的维度,意识形态工作已转向“治理型”阶段,更加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各子系统的一体推进,以实现共同行动。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应突出以政治方向为首位的正确导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治理建设,最优化配置意识形态领域管理资源。  相似文献   

12.
路军 《党史文苑》2020,(2):52-55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p4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p43,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指政党、政府、社会和网民等在治理目标的指引下,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实现有效的治理,是治理目的和治理手段的统一、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的综合。其中,治理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核心要素,是分析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重要维度。治理目标是治理行为的方向指引,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的落实和显化。  相似文献   

14.
莫凡  谭培文 《理论学刊》2020,(4):94-101
从"国家文化治理"走向"全球文化治理"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意识形态传播。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意识形态具有国别性,跨意识形态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意识形态传播,而曲解与对抗构成了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状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跨意识形态传播的初心是以对话寻求正解,但是遭遇曲解成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阻碍。共同利益与文化融通并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跨意识形态传播的实践路向,在此基础上可构建相应的实践策略:一是实现利益和解与文化理解的辩证统一;二是实现产业化与公益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实现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具有遵循依法治国、保障国家安全、惩治网络乱象的时代逻辑;法治共识、人民立场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遵循的理论逻辑;健全法治规则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法治意识素养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坚守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6.
姚士伟 《世纪桥》2010,(7):68-69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关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领域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新型国家、社会和个人良性关系的构建,公共治理、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特征和品格。  相似文献   

17.
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问题是直指国家核心利益、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历来是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核心任务。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郑卫平《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一文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正确认识、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政治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等表现形式,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为有效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在包容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完善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优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网络舆论格局调整重塑、社会思想理论领域活跃深刻等特点。同时存在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群体情绪极化导致舆论讨论泛化等问题。对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治理,注重国际舆论场的整体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全民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而将意识形态治理明确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治理的本质就在于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以党章为遵循,系统构建意识形态法治体系;以党委为核心,用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以管用为导向,完善意识形态落实法规机制,使得"两个巩固"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