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春英 《传承》2013,(9):125-127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探索苏南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江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硬约束”必须要从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严格落实生态责任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庆 《理论月刊》2013,(1):163-165
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为核心、以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陈瑞清 《前沿》2008,(8):154-156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6.
李鸣  孙岩 《理论月刊》2010,(2):31-33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形态。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扩大之路蕴涵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以生态文明所具有方法原则来指导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形成对政治参与的价值认同;以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革新体制机制,扩大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3,(10):93-94
夏白军在《长自学刊》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环境保护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的转换,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到对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历史性变化,并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之大者”的科学思想武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这一思想深入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义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体现了礼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何谓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我国生态环境困境的正确抉择。生态德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助于生态制度建设,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宁宁 《群众》2013,(12):74-7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强调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4.
陈天会 《政策》2010,(2):52-54
开栏的话: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为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本刊特开设《生态建设》栏目,欢迎各地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一定的空间秩序为基础,空间生产是绿色生产的保障,空间正义是生态正义实现的前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空间建设的重要维度。然而,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生产空间的结构和分布失衡、生活空间呈现物质化及分化、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的质量不高等现实困境。政府应通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已正式确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展现出更加美丽的图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国际背景、形成历程、确立依据及现实运动的客观分析,有利于在理论上避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在实践中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8.
王纪山 《前进》2013,(12):15-16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调要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六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在宣传贯彻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为指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文明是文明世界的组成部分,生态的稳定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