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理论发源于德国,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是否应该对此理论借鉴适用,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否定论与肯定论争论激烈。我国借鉴期待可能性,有其必要性。但是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借鉴,要本着科学借鉴的原则,严格限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合理选择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方式,避免该理论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在日本得到发扬.但现阶段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受到严格限制.然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方兴未艾,却出现了滥用之势,有必要厘清其适用之范围.首先,不能以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检验罪过存在与否;其次,没有法律依据不能以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出罪根据;再次,期待可能性理论只适用于稀罕案件...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理论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日本。我国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中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对于期待可能性法律地位的争论在于是否要实现形式上的法定化。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属于规范责任论的范畴,发端于德国的“癖马案”。此后经过德国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一种理论,并被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期待可能性的讨论日益热烈,但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着争鸣和误区。对于这些问题的厘定,有赖于对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一番考察,通过考察期待可能性的嬗变,可以把握期待可能性的发展脉络,并从中发掘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概述。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笔者主张行为人标准说,并阐述分析认为行为人标准囊括了行为人、平均人和国家三方的判断。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应批判的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在责任论中加以论述,并提出期待可能性是与故意、过失以及责任能力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此外,笔者认为,从期待可能性的实质出发,在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时应一分为二具体分析,使该理论得到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期待可能性之人本法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与以人为本具有天然的联系,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争议及我国是否该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问题上,应该在人本的法哲学思考前提下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建立在深厚的人性基础之上,本文试图揭示期待可能性理论蕴含的人性基础并针对期待 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提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在极特殊之不合理的案件中对行为时的附随情形给予特别的考虑。所以在承认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同时,要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本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判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指出,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才可以达到阻却行为人的责任目的。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宜作为刑事责任的构成要素,在责任论中论述。期待可能性的判断应以行为人为标准。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应适用于一切过失犯罪和某些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理论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根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应减免处罚;通过对主观罪过的影响进而影响刑事责任的有无或轻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因素可以为我国刑法所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大陆法系的刑事立法和司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判断标准进行经济分析,是法经济学和具体刑法学理论的结合,有别于传统刑法学研究方法。在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时,将非理性因素纳入到经济分析中,以弥补传统法经济学分析方法之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条件包括事实要件和价值要件.前者由客观要素和心理要素构成;行为客观情状的非常性,行为动机形成的受涉性.后者是指行为在刑法上的可宽宥性.必须同时具备事实要件和价值要件,才能成立期待可能性的弱失.本文由一个案例出发,结合期待可能性适用要件,对案件行为性质的认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应采取归因与归责的相分离模式,在归因阶段采取条件理论作为判断标准已达成共识,而在归责阶段则主要存在修正的条件理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以及客观归责理论.本文认为在归因阶段应采取合法则的条件说,在归责阶段则通过对实行行为、违法性阻却事由等犯罪论理论的运用具体判断是否进行归责.同时认为,应在归因判断时强调事实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尚不规范,司法实践中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拖欠工程款纠纷日益增多,为正确处理此类案件,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纪要》。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运用债的保全的民法理论,分析了债权人代位权的特征与性质、构成与效力,并针对《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纪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刑法因果关系论之危机、反思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中研究因果关系是为了解决归责问题,因而不能用哲学因果关系的研究代替之。而事实因果关系根本不需要在刑法的领域探讨。刑法所要解决的只是法律因果关系的问题。为了与刑法的宗旨相连,并且坚持因果判断上的客观性,不如将法律因果关系的概念转化为客观可归责性的概念,并借鉴德日有关理论,创设具体的判断规则。  相似文献   

16.
严格责任作为合同法确认违约责任的一种民事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有关违约责任的确认标准,新修订的合同法采用严格责任原则,这一举措有重大意义,也是借鉴英美法系严格责任原则的结果.然而对严格责任原则存在界争,其在实践中的适用存在例外.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研判为主要手段实现“网上作战”的全新警务模式正带来一场革命,但对于“网上作战”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在对“网上作战”进行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实战案例分析“网上作战”的定位,围绕侦查工作的需要,构建信息研判工作机制,建立“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全警应用、全省联动”的信息研判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判断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标准理论界素有争议,而司法实践中对具体盗窃案件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文章通过对接触说、隐匿说、移动说、失控说等判断盗窃既遂、未遂的理论学说的分析,认为控制说能够帮助恰当的区分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并从被盗窃对象的物理性征及功能角度亦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9.
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乃是侵权损害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对该因果关系的判定却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过程。这个悖论命题必然导致在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判定过程中出现偏差。我国应考虑采纳英美法系中因果关系的两分法,借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法律因果关系的界定方法,以便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因果关系认定模式,真正实现侵权法公平正义之法旨。  相似文献   

20.
行政领导职能具有系统化的理论。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怎样在纷繁复杂的领导活动中,以简驭繁,动态地把握行政领导职能,这不仅是其重要的领导方法与艺术,更是其领导责任,因而成为衡量和评判其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