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要遵循"和而不同"的规律,要深入理解"和而不同"的涵义,应当从两层意义上分析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要结合实际运用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2.
晋思超 《创造》2003,(9):8-9
彩云之南位于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接点,正处于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因而,有人称它是亚洲各民族交融的重要节点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共生宝库,这是云南独有的优势。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构成了世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这更是云南的特色。云南省委、省政府意识到这片神秘之境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于1996年12月首次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标,随后,又相继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  相似文献   

3.
迟小秋 《北京观察》2015,(10):27-29
<正>全国文化中心,不是全国文化资源中心。光有"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还不行,光有诸多高校、文化人也不行,必须得"活起来",这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他还指  相似文献   

4.
张爱国 《政策》2012,(8):64-66
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提出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努力建设文明湖北"的理念,这为我们加大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天门市,近年来围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培育新时期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论--以云南丽江旅游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思想战线》2003,29(3):103-106
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融入文化,让文化推动着旅游业迈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充分认识文化价值,挖掘、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变单调的游山玩水的浅层次游览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深层次旅游,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仅靠硬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文化精品作为龙头。云南丽江旅游之所以让世界瞩目,就是打着"文化"这张王牌,把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赵家华 《创造》2003,(10):43-45
滇西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优势。未来云南的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一个"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以整合滇西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形成一个具有综合实力和独特魅力的大口岸,去应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形成、完善、发展,以及中印两国关系不断正常化以后的新形势。一、"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的基本构架:(一)以保山、瑞丽、腾冲三个城市为"三个点",以滇缅公路"保--瑞段"、"保腾公路"和"腾瑞公路"为"三条边",构成"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区"的"三角"形态。(二)把"三角"沿线各城市和相关区域放到"滇西…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中"重仁"的道德观、"重义"的价值观和"重和"的社会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云德 《人民论坛》2012,(17):148-149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的"民主化"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民主化议题,认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主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民族性应该是民主文化的主体和精髓。丢弃民族文化、主张"拿来主义"的做法,会使文化的全球化偏离"民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杨自新 《创造》2003,(12):39-40
一、德宏具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1、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德宏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块神秘、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孔雀之乡,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德宏作为傣族文化圈的发祥地,是黄河文化和恒河文化的交汇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唐宋是宋"金齿"部落属南诏和大理国管辖。明中期,在勐卯一带兴起了强大的傣族思氏封建领主政权。自元末起。中央王朝在德宏傣族地区设立土司,明清发展为10个较大的土司区域。由于中原文化、外来印度文化和本地传统的文化不断交汇,使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呈现…  相似文献   

10.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乐"是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旅游模式,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民俗农家乐",对提高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们必须将其与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得以长久而稳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赣县位于赣江源头,是客家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县"的美誉。为响应省委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号召,赣县政府紧紧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客家和禅宗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同时,赣县人大常委会也将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审议议题,以人大监督助推赣县旅游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7,(4)
近年《海南日报》启动了"丝路话古今,寻梦万里行"——"一带一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这一活动的重要示范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新闻报道应追述历史的文化内涵,应包含诸多历史文化元素,同时还应探索未来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金洲 《理论月刊》2003,(10):16-17,40
本文从古代、近代、现代这一历时性维度分别论述了传统文化、新文化、先进文化对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先进文化"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文化挑战这三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由此指出"先进文化"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化资本概念的疏理和诠释,探讨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揭示了传统文化由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环节和途径。提出以“创意”精神为导向,创意产业为基础和运作模式,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落实。这是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新契机,也是学者的应尽责任使命。  相似文献   

17.
文化强国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历经清末民初的"文化救国"之梦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文化立国"之路,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由理论逐渐发展为现实,中国文化的力量日益在世界舞台上凸显。这其中离不开百年来仁人志士接力般传承,更离不开新时代共产党人以绝对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原则下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王均寅 《今日浙江》2013,(16):54-55
普普通通的胶带纸,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就霸气十足的在台北故宫纪念品店卖断货,据说预购已排到了9月份。把生意做成文化,又把文化变成生意,这是"文创"风行的台湾的一个长项,成功的纸文创只是其众多文创项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6月6日至13日,笔者率浙江新闻媒体文化创意交流团赴台湾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参观访问和交流,感受到了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  相似文献   

19.
毛天虹 《人民论坛》2015,(5):172-174
自从斯诺先生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以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割裂、冲突,一直是当代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融合汇通的"第三种文化"的理论研究更是一个难题。因此,以生态文化为视角研究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进而形成以"生态"为核心的"第三种文化",对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元的地域文化承载、叙述、表现着这一区域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活理想,并构成这一特定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区域文化要在文化变迁中彰显经久不衰的魅力,必须由个体和集体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要重现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必须重构一个符合现代社会的整体文化记忆范式,这一文化记忆范式包括了重构能力、物质载体与符号形成的互文本、文化社会、组织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