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治党新思维,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章从党规党纪严于国法是从严治党新常态的要求、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要求、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党规党纪严于国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剔除了其中的贪污受贿犯罪构成要件并划定了更加严格的廉洁纪律底线,司法解释又对贪污受贿的违纪与犯罪予以明确界定并将二者进一步衔接,党纪严于国法在形式上得到了实现。在遏制贪污受贿行为的功能上,党纪严于国法主要体现在党纪新规前移贪污受贿风险防范关口、党纪执行迅速有力以及党纪追究严厉执行。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下,党纪严于国法在实质上要得到实现、在遏制贪污贿赂行为方面的功能要得到进一步发挥,除了构建一系列严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外,还需完善纪律解释体系、实行违纪案例指导制度、明确纪律处分标准、健全纪法协调机制等更加规范的量纪执纪体系,确保党纪规定的正确实施和精细化运行。  相似文献   

3.
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少清除多少,决不能姑息养奸。”这是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也是保证党组织先进性的艰巨任务。所以,有必要谈谈党纪与国法两种手段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4.
巴西劳工党党纪制度的特色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腐败是人类发展的痼疾,探寻根治腐败之路迫在眉睫。巴西劳工党凭借制定的两阶段代表会议、核心小组、派别活动规范以及"多数联盟"等党纪制度形成了优于国内其他政党的鲜明特色。它们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党内民主,还极大地提升了政党形象,更是获得民众坚定拥护的重要因素。劳工党严明党纪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要注重发展党内民主,形成党内安定团结秩序;二是全面加强道德廉政建设,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与严格执行来打造一个"不敢腐、不易腐、不能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5.
6.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实质是“党纪”严于国法,即“纪严于法”。党纪的严格性应有一定边界。其本质上是党员特殊身份与公民普遍身份何者为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念与执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如何协调的问题,是党内法规“姓党”与“属法”如何同时体现的问题。依此,党纪之严,涉及党员基本权利时应与宪法法律相协调,对党员设置更高标准时应根据不同主体分别设计,约束党员内心活动时应配套执纪细则。同时,党纪应限缩绝对服从事项,保障党员权利,并根据党纪的不同类别具体决定党纪“行为模式”的抽象程度,确保其一定程度的明确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7.
妥善处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合理划分和优化配置国家公共权力和政党的权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实现党规国法协调发展,就要培育有利于实现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完善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民主征求意见、统筹规划、违法审查和评估程序;进一步增强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等所具备的外部融通力量,全面推动政党权力运行朝着法治化方向发展,为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遵守并执行严明的政党纪律是现代政党组织规制与党内治理所必然遵循的行动路径。充沛的纪律供给与严格的纪律执行是政党自我完善的基础,也是现实政治目标的前提。在普遍实行竞争选举的政党制度下,西方主要国家因国内政治环境的差别,在党纪治理上采取了不同模式,同时又在追求政党一体性上具有共性措施。总结美、英、德、日等西方主要国家政党党纪治理实践、经验教训,可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政治纪律、增强全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管党治党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党规严于国法是党规的内在品质,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实践中,这一原则表现在党规党纪以义务为本位、先于法律对某些行为进行规范,规范范围广、约束程度重、对某些基本权利的适当限制等方面。在确定党规严于国法的界域时,应遵循以体现党的性质、展示党的形象、服务党的使命、防止权力滥用为限以及不抵触宪法和法律两条标准,并据此确定严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发展已成为法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去指导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实践。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包括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捍卫民主的价值理念、控制权力的法治要义、保护权利的文化取向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使党规国法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张子文 《学理论》2013,(24):119-120
《国法大全》是一部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一世下令编纂的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在这部罗马法的传世之作中存在着大量细致的军事法律规范,在公元五世纪就展现了高超的立法技术。其中的军事法律规范蕴含着私法的影子,赋予了军人崇高的荣誉,还有相对完善的军事司法制度。对当今我国军事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2)
纪律严明是从严治党的关键,党纪建设是从严治党的需要。党纪建设首先需要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震慑作用,以形成对领导干部的刚性约束。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形成对领导干部的柔性约束,即党纪建设需要制度建党与思想建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党纪建设需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只有党组织与广大群众互动良好,互相监督,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模式,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也才能拨云见日。  相似文献   

13.
14.
姚国建 《理论视野》2023,(11):84-89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的规范体系。责任衔接作为纪法衔接的重要内容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在不同责任体系间的衔接与协调。纪法责任的衔接分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理论和实践中程序衔接有纪在法前、纪在法后和纪法并行三种模式,三者各自皆有衔接不畅、不同程序的选择模糊等问题;实体衔接中,党纪责任和不同法律责任之间关系的认定标准不明、追责程度不匹配等问题。为完善纪法责任的衔接,应从程序上加强衔接过程中内外的监督和沟通,从实体上细化规范条文、以比例原则为指引实现两种责任的程度匹配。  相似文献   

15.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器,党规国法的衔接与否事关法治体系建设与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以话语体系作为研究视角可以发现,党规国法存在外部表达不协调、内在思想不融贯、主要目标不一致三大障碍。这些障碍造成党规国法话语层面的隔阂,阻碍了两种规范的深化衔接。为消除话语隔阂,深化党规国法衔接以助力法治目标实现,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依托,构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将党规国法的话语体系纳入法治话语体系的范畴中,通过法治话语体系一致的外部表达风格、突出的内部思想指引以及明确的主要目标方向,统筹协调并消弭党规国法话语体系的差异性要素,使两种规范在话语层面上达致高度协调,进而促进党规国法的整体衔接,推动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周强  孙岩 《党政论坛》2008,(23):27-27
一是党纪条期琏着党的生命力。 一个政党能否生存下去,能否发展壮大起来,它从事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都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曾告诫我们,“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要“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  相似文献   

17.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进一步澄清了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有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多""高""深""先"等层面来认识和把握。明确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表明在管党治党实践中,依法依规管党治党将是党的建设的新常态、党纪国法是对党员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的硬约束、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规矩意识。实现"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支持性条件,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法规制度执行、塑造党内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是党纪条规连着党的生命力. 一个政党能否生存下去,能否发展壮大起来,它从事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都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曾告诫我们."全党纪津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要"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时,始终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同时对反腐倡廉进行缜密的理论思考,逐步凝练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反腐倡廉思想。这一思想既充分汲取了前人治国理政、建党治党的丰富思想,更来源于其本人孜孜不倦地学习实践与毫不懈怠地总结思考,有一个随着实践和  相似文献   

20.
张雷 《学理论》2009,(32):20-21
社会协调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对社会协调的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的特点,本文从研究角度、社会协调的涵义、社会协调的手段和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达到对我国社会协调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地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