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乡猎神节     
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宜良九乡自然风景区,为了纪念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纪念赐给人们猎物的天神,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二、三,当地的彝族群众都要举行猎神节,其场面隆重壮观。九乡彝族猎神节由彝族毕摩主持。猎神节共分三个仪式,第一个是祭密枝,即请猎神。密枝神为五块石板,在密枝林里用一根剖成两半的青枫栗木占卦决定新猎神的“值年”,即供奉猎神的人家。第二个仪式为迎接新猎神,送走老猎神,将老猎神送至密枝林中,把新猎神接回“值年”家中供奉,以前在迎接新猎神的仪式后即可打猎,打到的猎物平均分配,参加的猎人每人一份,参加的猎狗每条一份…  相似文献   

2.
雷金息 《今日广西》2008,(19):16-17
民间谚语云:“六月六,士晒书,女晒衣,农禳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红瑶传统的“晒衣节”,又称“半年节”、“粽粑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晒衣服、包粽粑、杀鸭子、祭田神,无论嫁出去的女儿,还是出去上门的儿子,都要挑鸭子、酒和礼物,携儿带女回家过节。  相似文献   

3.
文山壮族在每年农历的六月末和七月初都要隆重举行“七郎节”,也称“六郎节”或“七月节”。人们都将这个节视为“过小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十几样好菜“赛法”。壮语“赛”是王、领袖、首领之意,“法”是天,也就是祭祀领袖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社会广角     
《政策》1999,(2)
最早贴“福”字 民间贴“福”字传说始于姜太公。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姜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这里“迎春牌”即“福”字,可见此俗最晚起于宋代。 最早的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代  相似文献   

5.
佚名 《广东民政》2008,(3):50-50
“姓氏书院”是广州的特色,清代的广州城内大马站、小马站、德政路、大塘街、榨粉街等一带云集了数百家的姓氏书院,这些个书院都不是“举人的课艺之所”,没有院长,也没有讲课的制度和上课的设备,所以被称为“姓氏书院”。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7.
10月27日,热情的中原人民盛情欢迎来自全球各地近3000名客家乡亲。以“联谊、寻根、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向全球展示一次空前的盛典。 “惟惟客家,系出中原。”河南乃客家祖地,《百家姓》中有75个姓氏源于河南,迁徙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中,也有众多姓氏的祖先曾在这里居住过。第18届“世客会”择址郑州,可谓名副其实,恳亲“恳”到了老根上,这个独特的背景,注定了本届“世客会”的不同以往。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一支,近1000年来5次大迁徙,从中原向外播徙,至今已繁衍发展到1.2亿多人口,分布在海外各国和国内粤、闽及港澳台地区。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居住地的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从姓氏文化方面说一说“客家姓氏,根在中原”的历史资料。因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有追宗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而姓氏寻根则是追宗觅祖的捷径。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数量繁多,古今姓氏达一万多个,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血缘相续,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9.
浅议形与神     
赵广平 《青年论坛》2003,(6):F003-F003
“以形写神”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传达主观的思想情感 ,强调艺术的言志抒情功能。“以神写形”则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强调主体精神对客观形态的解释。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有关形、神的重要命题有“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 ,在“以形写神”中 ,形是手段 ,神是目的。而在“以神写形”中 ,神是动机 ,形是终结。因此 ,形、神问题就是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动力启动源的讨论。“形”在中国最初指人的躯体 ,与之相对应的“神”则是超乎肉体之外的精神。早在先秦时期 ,哲人们就已经把人划分为精神与形体两部分了 ;至魏晋南北朝 ,人们更是…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如果说在思茅市这样边远的地方要打造一个像西班牙“奔牛节”、法国“柠檬节”、巴西狂欢节一样,具有大众狂欢性的旅游品牌,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如今,随着三届“中国孟连娜允神鱼节”相继举办,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金芒 《台声》2003,(8):38-39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氏,古而有之。其实我中华民族的姓氏还远不止这些。目前,大陆近13亿人的姓氏多达3000多个。在宝岛台湾,2300万人使用的姓氏则将近1700个。在台湾百姓中代代相传着“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说的就是台湾各姓氏同胞的祖先当年从“唐山”(即大陆)跨越台湾海峡,在台湾披荆斩棘、开拓建设、保卫家园的感人事迹。台湾的百家姓氏究竟有哪些感人的故事?他们与大陆又有何渊源关系?记者专门讨教了台湾乡亲郑坚老先生。郑老先生曾任全国台联副会长、台声杂志社社长,今年已是76岁高龄,听他讲台湾百家姓的故事,就像是唱起了唐山谣———  相似文献   

12.
何姓的形成     
何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己》云:“何,归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宁远广济乡有何亭墟。然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见。”但因黄帝时期的何姓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一些研究姓氏的学者都认为何姓是韩姓音讹或转音形成的。如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音讹,以韩为何氏。”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何,出自姬姓。唐叔十一世孙万,食采韩原,遂为韩氏,后为秦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间,以韩与何近,遂声变为何氏。”…  相似文献   

13.
在滇中腹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三尖山北麓20公里处的大深山里,有一名为布札的彝家山寨,“布札”一词是彝语,意为架弩捕野兽的地方。这里的彝家人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猎神祭祀节,彝家人自己称为“呢世嘎捏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姓氏是中华文化的族徽,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人口。可以说中华姓氏文化的源与流,也是中华文化的源与流。透过中国姓氏,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许多礼制和传统,包括传统社会及海外华人社会近几年盛行起来的寻根祭祖现象。自有文明史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她的姓氏文化。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有阐述“百代之宪章”的经典史籍,其中(氏族略)即是所述姓氏之“宪章”。其语:“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秦饼六国,姓氏混而为一。”显然,三代以前,姓表示血…  相似文献   

15.
每年4月1日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节,现已被该州人大常委会列为法定日。1995年4月将由富宁县举办该节日,此期间将同时举办“富宁县首届八角节”。“双节”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为指导思想;以“团结、平等、繁荣、发展、进步”为宗旨;以民族民间活动为主,专业演出为辅,并坚持“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届时将邀请国内外宾客来富宁欢庆观光,提高卜确之乡”——富宁的知名度。“双节”节徽也已正式确定。决定采用以牛角号和八角为主体设计图案的作品作为节徽。节徽整个图案造型线条…  相似文献   

16.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7.
普米族长期以来居住分散,可都兴过“吾昔节”,“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之意。“吾昔节”即是普米族人民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各地普米族的吾昔节内容过程大致相同。佳节到来前,人们忙着做准备:砍柴,碾米、磨面、煮酥里玛酒、烤青稞白酒,杀猪、宰羊,浆洗被褥、卡垫和衣物,整治环境卫生……节日这天,门前和神台上以及房顶皆铺满青松,挂经幡,神龛上的金炉里香烟袅袅,“宗巴拉”前神灯明亮,真可谓“玉盏常明万岁灯,金炉不断千年火”。火塘周围摆放着花、白海螺,右边铺着虎豹皮制成的垫子,大碗小碟置于前,左边铺着黑熊皮制成的垫子,大杯…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本姓葛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内涵丰富,每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变化都有记载,不少姓氏至今还保存有宗族家谱呢。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历史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五千六百多个,但目前实际使用的汉字姓氏只有一半左右。其变化的原因很多,在漫...  相似文献   

19.
<正> 时下忧“节”的不少,评说“节”多而呼吁“赶快煞车”的文章仅我的眼界所及就不下数十。大抵来说,都是善意。然就本人对“节”的感知与思考而言,却觉得办“节”未必是坏事,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委实有令人欣喜的一面。国人大都好欣赏展示各类文化传统的演出。只可惜每年除了元旦、春节、中秋等固定的节日能有所满足以外,平时很难遂愿。诸“节”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仅近期,中央电视台就直播和转播了不少高层次的“节”之演出。诸如云南民族文化节那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之花;武汉国际杂技节那惊险奇妙的杂技高招;大连服装节那五彩缤纷的服饰造型;沈阳秧歌节那热烈欢快的秧歌舞潮……这些“节”,不但在当地营造了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与景象,而且活跃和丰富了举国上下的文化生活。这还只是“节”在文化方面的浅表性功效,至于层次深些的,通过办“节”,促进地区问甚至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与经济合作,就更是功不可没。办节,当然不只是为了丰富和弘扬传统文化之  相似文献   

20.
曾国德 《今日民族》2010,(4):F0002-F0002,I0001
4月11日至12日,第七届“中国·孟连娜允神鱼节”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举行。 普洱市副市长寸强宣布神鱼节开幕,中共孟连县委书记吴朝武致开幕词。县长刀锋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