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4年国务院发布《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上的9省2市协调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功能。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农业转移人口概况,同时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构思和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资金严重短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忽视及各级政府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问题,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建议完善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测算时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确保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府间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从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由于新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对甘肃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完善新城镇化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是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基本保障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县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5.
赵磊 《群众》2021,(4):37-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江苏城镇化率达72%,城镇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  相似文献   

6.
邵西梅 《青年论坛》2008,(6):113-116
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集聚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山东省汶南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和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在农业入口转移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镇农村土地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素形成的推力推动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而镇区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强大经济磁力,优越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拉力吸引着农业人口向该镇区集中。  相似文献   

7.
刘庆斌 《前进》2014,(6):58-60
<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公布。《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  相似文献   

8.
尹中卿 《小康》2013,(1):35
城镇化涉及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湖北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大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基于“十三五”时期湖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计监测数据和湖北农业转移人口基本特征,通过包含制度、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心理等6个维度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十三五”时期湖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测度显示:“十三五”时期,湖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稳步提升,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且各维度市民化程度发展不均衡。建议有关方面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群体分地区施策以进一步促进湖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房彬  ;葛红丽 《传承》2014,(9):86-87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第二,这顺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的意愿;第三,这有利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第四,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