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市场·人权——经济法的人权观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海 《前沿》2007,(2):103-105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法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我国现代经济法诸多学说都试图对该问题予以解答,并因此形成经济法学的国家观和市场观两大阵营。人权、国家、市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经济法的人权观认为,人权可以成为分析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最佳切入点,经济法就是国家为实现人权而干预市场的行为规范,人权可以成为经济法解构和建构的基础范畴。  相似文献   

2.
论作为主体资格的人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锡鹤 《思想战线》2005,31(3):10-19
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有三个基本范畴:人格、人性、人权。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是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的前提。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经常使用这三个范畴,但只是孤立地使用,并不探讨三者的联系,而不探讨三者的联系,实际上很难真正理解它们。在这三个范畴中,人格概念处在基本的地位。汉语中的“人格”是一个多义词,其中的“主体资格”,是人格的基本词义。探讨作为主体资格的人格概念,是理解人性、人权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自由、民土、人权 ,这三个概念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其中 ,自由主要是作为哲学范畴出现的 ,民主和人权主要是作为政治范畴出现的。政权在民、民主共和与契约思想 ,是西方古代的民主思想 ;在近代西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 ,资产阶级高举自由旗帜 ,宣扬天赋人权 ,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人权思想 ,并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总的倾向是阶级调和、福利主义和参与主义 ,不对政治现象作阶级的或社会的分析 ,抹杀资本主义民主、人权与社会主义的民主、人权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孙世彦 《人权》2009,(4):21-23
对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相对性的问题,或者说人权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与文化多样性或多元性的关系问题,在最近十几年间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但是,大部分讨论都是从较为抽象的、理念的角度进行的,很少有从国际人权标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为仅仅讨论不同国家和文明的不同人权观念和制度,而不去考察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曲相霏 《人权》2009,(4):43-49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的人权理论和人权实践都获得了最迅速发展的30年,回顾和反思这30年来的人权研究,对今后的人权建设极为必要。本文将对人权原理部分的主要学说进行简单梳理,以有助于今后的人权研究与人权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中都有关于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形态,都并存有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两种传统观念:以亚里士多德、老子为代表的绝对自由观念和以毕达哥拉斯、西塞罗、洛克、孔子为代表的相对自由观念;都有关于民为国本和执政为民的政治思想。在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是一种国家政体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念是一种国家治理观念;都把人权理解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生存权,西方近现代文化则强调人的自由权。生存权可理解为"天赋人权",自由则不能简单纳入"天赋人权"范畴。人权是一种自然历史权利,在现实性上就是人的劳动权利。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一种人人共享信息资源的社会制度,是人权赖以充分实现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7.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 ,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事业的人士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近些年来 ,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人权问题上的挑战 ,我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理直气壮的应战。同时 ,也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 ,开展了积极的人权对话 ,求同存异 ,为促进和维护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本文拟就人权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两种人权观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最初作为一种反封建口号 ,起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为了打破宗教神权和封建君权的绝对统治地位 ,而主张以人…  相似文献   

8.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一部宪法,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在成文宪法国家中,人权、公民的权利保障都以宪法作为基础。同时,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了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人权与宪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备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人权发展水平。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是反映这一进步要求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龚爱林 《人权》2002,(5):52-54
近年来,谈到人权,人们常常提到米尔恩的名字。这位当今英国著名的人权哲学家,在他所著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人权见解。 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人权一定要是普遍道德权利,这是米尔恩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有社会就有权利,若要遵从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的要求,就必须让每个人类成员都享有权利。米尔恩认为,享有权利是任何形式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切成员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共同体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是无法想象的。这许多权利是什么,取决于个别共同体的情况,如它的生活方式、特定道德、成员身份的条件、制度与价值。但是,源于共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务院历年都要向国会提交所谓"人权报告",实际上是以人权问题为名,对许多国家的内政妄加评论,横加干涉。美国国务院二月一日发表的"人权报告"中,罗列不真实的传闻,对中国的国内情况进行歪曲和攻击,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尤其可笑的是,这个报告竟然把中国的人口政策、购买国库券、公众为亚运会工程作贡献和兴修农田水利等事情都说成是侵犯人权,这只能说明报告起草人的偏见和对中国情况的无知。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阵地控制效果,沈阳警方某基层单位将惯偷个人资料予以公示,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争议.增强刑侦基础工作实效、提高侦控方案的预防吓阻功效、传统管人旨趣的手段创新等都可能是警方采取公示做法的行为动因.隐私权作为重要的人权范畴,侦查手段适用中理应兼顾并尊重隐私权,这是“主动型”侦控方案①执行的价值原点之一.在信息化侦查时代,刑侦基础业务创新必须考量人权信息化现象带来的诸多挑战,尊重并保护侦查对象的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人权问题最初只是一个国内问题,人权的法律保护最初也只是属于国内法范畴。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大规模摧残,人权问题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通过的(联合国宪章》明确宣布,联合国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保护人权,规定联合国各会员国有义务同联合国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范围内的人权发展。对人权的国际法保护及其研究已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分支之──—国际人权法,亦即产生了国际人权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那么,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与国际法保护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权产生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民主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在社会主义民主中,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前提,经济民主是基础。就社会主义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来说,首先,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观点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权产生的基础。人权,不论是个人人权还是集体人权,也不论是政治方面的人权,还是经济社会方面的人权,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阶级利益的体现。任何阶级社会里,都不可能在享受权利方面人人平等,而这种享受人  相似文献   

15.
罗豪才 《人权》2014,(1):2-2
今天我们来到中国政法大学,研讨“人权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很有意义。法大是我国最早设立人权法专业的高等院校,是首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之一,这些年来法大在推广人权教育与服务社会、推动人权研究与发展、促进人权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斐然,我对此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6.
范继增  母小君 《人权》2010,(3):52-56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人权发展最迅速的30年。这30年人权发展的模式可以概括成一条主线,即“经济发展一解放思想一社会开放一国际合作”。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从根本上促进了人权法律思想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和国际领域的人权合作进一步使中国的人权法律思想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17.
孙强 《人权》2013,(3):52-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发展实际、时代特征、历史传统、民众文化等相结合,着力解决中国人权发展的"特殊"问题,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关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士平 《人权》2013,(5):30-32
一、人权教育对人权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人权教育造就人权发展的软环境 人权教育具有的人文性决定其对人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种人文性通过文化这一软要素,促使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从而提升人文价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更适应人文进步的现代社会。人权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权教育的人文性表现为人权教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语言人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人权,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濒危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人权主张。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关系着民族问题处理、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持等重要问题,具有学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语言人权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归属具体学科范畴,哲学对其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人权问题可以用概括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并根据哲学问题的方法论来对相关问题的进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哲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该问题研究脱离具体问题现象的羁绊,在理论高度上形成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从人权正式写入宪法,到公民人权的有效保障,需要进一步从法律上对人权及其保障方式作出具体而严格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人权的内容界定、条件限定、程度约定和机构与程序设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参照国际人权文书的要求,又要根据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既要考虑与既定的法律和法规的衔接,又要考虑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既要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人权的更充分实现,又要使对人权的促进和保障同时能够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法律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