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戴永福 《中国民政》2013,(12):41-41
一、怀化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及现状 怀化市集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移民库区于一体,是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辖13个县市区、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8.9%。近年来,怀化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实现了农村特困家庭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28.3%:农村医疗救助每年惠及30余万农村群众:临时救助制度2009年全面建制。二是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建立了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连续5年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镇江市民政局戴江澄认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构成了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形式有别、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但是,当前各地社会救助工作形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救助政策不平衡,救助机制不完善,救助内容比较单一,救助水平不高,救助资源分散,救  相似文献   

3.
谢松保 《政策》2010,(4):41-43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省委、省政府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主动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把做好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创新救助机制、规范救助行为,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截止2009年底,全省全年生活救助对象达到345万人,全年下拨中央和省级城乡低保、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救助资金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1%。  相似文献   

4.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2,(23):40-41
"隐报、瞒报收入或者弄虚作假骗取救助款物等行为时有发生,且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损害了社会救助的公正性。"全国人大内司委在调研社会救助情况过程中发现。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也表示,"一些地区出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不准确以及‘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温州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全市新型救助体系框架: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资源进一步优化,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救助亮点进一步呈现,救助成效让更多困难群众分享,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政》2014,(2):16-24
<正>导语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在探索中前行。2013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议强调,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保  相似文献   

7.
吴洪彪 《群众》2010,(3):33-35
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它直接承担着维护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起码生活保障任务。2009年12月,民政部在江苏南京召开"全国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对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克服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取得初步成果的背景下,回顾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历程,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省委、省政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坚定决心以及建设"和谐江苏"的不变追求。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对社会救助的论述相对不多,但却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在思想上,刘少奇主张把社会救助工作提升到政治的高度,明确了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上,刘少奇主张实施积极的救助措施,反对单纯赈济的观点;主张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实现救助措施多样化;主张多方筹措救助资金,建立合理的救助资金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少华 《中国民政》2010,(10):58-58
今年以来.山东省五莲县适应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形势.大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社会救助高效便民的新路子.整合县内资源.围绕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三项工作重点,构筑了以网络化为平台的社会救助”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收到了提速增效、顺畅便民、公开公正、群众满意的效果。一是建立“五线一网”城乡救助新机制,实现医疗救助扩面、提速、增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问题仍比较多。一、在指导思想上,重发展、轻救助,对贫困群众救助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二、在救助对象上,重城市、轻农村,救助工作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实际是城市人的保障,城乡贫困群众不能享受同等的保障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救助观念的差异。对城市贫困群体强调政府救助,对农村贫困群体强调自我救助、生产自救;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理念强调保稳定,对农村…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民政》2010,(5):F0002-F0002
4月12-13日.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肇庆召开,总结交流去年我省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10年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王长胜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2.
张九汉 《群众》2007,(12):15-17
社会救助是指困难群众在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时,由政府和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援助。社会救助工作是社会保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衢州市民政局六措并举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创新机制,强化低保规范化管理。创新低保专项督查、民情下访、行政裁决、退出扶持、城乡一体等五项工作机制,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的规范化管理目标。二是完善政策,提升医疗救助服务功能。扩大资助困难群体参保范围,完菩门诊救助政策,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探索对自血病、尿毒症、癌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实施重特大疾病专项救助,提高即时结报救助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7月5日,省厅召开社会救助立法启动工作会议。省厅副厅长王长胜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社会救助立法工作情况。他说,1998年我省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范了各类社会救助项目,实施以来,保证了城乡低保户、城市乏无对象及农村五保户共20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几年来,我省的经济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救助工作先行先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适应上位法的变化,特别是吸收我们社会救助的经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06,(1):59-60
江西省民政厅下发《关于管好用好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进一步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管理,确保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安全运行.精心操作,认真做好农村医疗救助的统计工作,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按时完成工作目标.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江西省民政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政》2011,(7):F0004-F0004
江西省社会救助工作被誉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婺源县荣誉面前不自满,成绩面前不停步,社会救助工作抓得实,做得细.及时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得让人民群众交口称道,受到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12,(5):52-52
安徽省淮北市民政局吴义华认为,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存在“三个错位”:一是地方社会管理和国家立法出现了错位。《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宗明义,救助对象就是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在本城市无亲友可投靠,又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待遇的人员.救助的原则是主动救助、无偿救助、自愿救助。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涿州市出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低倮、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司法救助、劳动就业援助、电网改造费用减免、特殊困难临时救助等九项制。救助资金的来源有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本市财政列支的资金和接受的社会捐赠等,各项社会救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尽管如此,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救助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