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维平  全永波 《时代法学》2006,4(3):20-26,43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平 《河北法学》2006,24(11):77-82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主要包括政治秩序观、经济秩序观、文化秩序观和社会秩序观四个方面。其中,政治秩序观以民主为基石,是江泽民民主政治思想的精髓;经济秩序观以法治为核心,体现着江泽民“依法治国”的方略;文化秩序观以先进性为特征,彰显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秩序观是以和谐为目标,蕴含着江泽民“和谐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城市历史空间段落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承载着"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功能。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脱胎于带有分散主义倾向的《首都计划》,但是它们并没有成为现代城市集中发展的阻碍,而是以有机疏散的空间角色推动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并承担着延续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双重任务。地方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它们逐渐成为一个振兴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整体,更加系统地推动南京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篱笆、围墙、安全设备为明确标识的隔离社区实质上代表着一种城市空间私有化的生活方式。隔离社区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纳为: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压力下的“隔离生成”;市场趋利行为下的“隔离扩张”以及全球化推动下的“隔离蔓延”。隔离社区导致了城市空间分异,这种在居住空间的聚集和隔离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预见的外部负效应,包括:城市不安全感外溢、城市公共物品消费不均衡、城市空间碎片化、城市社会分化与城市公共政策失败。隔离社区对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实现城市治理转型,才可能避免“破碎城市”加剧,走向“重整城市”。  相似文献   

6.
罗马人的政治理性与公民理性所塑造的“市民法—万民法”的历史演化进程与逻辑关系构成了现代早期欧洲“万国法—现代国际法”的历史演化进程与逻辑关系的历史基础与对照.正是在对罗马“市民法—万民法”关系的重构中,早期现代欧洲的政治与法律理论家力图将基督教帝国所蕴含的世界秩序的图像在现代世俗秩序中加以维系.国家理性观念的出现使得这种努力以失败告终.世俗化的进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家理性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在早期现代欧洲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秩序在政治和法律秩序的理论构造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原本流行于早期现代欧洲的万国法观念湮没于现代国际法的话语之中.全球化时代对新世界秩序的吁求使得早期现代欧洲政治与法律理论中的万国法观念有必要被认真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7.
目前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在消费的总体水平、能力、条件等方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分化,信息消费城乡分化已成不争的事实。信息消费分化对城乡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拉大城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加剧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导致新的城乡居民不平等。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城市反哺农村是促进城乡信息消费和谐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司制度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传卫 《河北法学》2011,29(1):139-147
公司制度的基因隐含于罗马法的抽象人格,孕育于中世纪的行会特许经营权,初现于17—18世纪欧洲国家重商主义政策下海外贸易与殖民,形成并鼎盛于分权政体下的美国。我国现阶段运行的公司制度存在着国资委掌控下的特许公司制与民营领域自由公司制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公司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公司制度是技术革新与政治分权两者融合后的结晶。公司制度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权力在私人领域的集中,只有公权力容许并学会与这种"私人政府"相处,公司制度才有自由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即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与秩序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没有创新 ,墨守陈规 ,社会难以进步 ;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离开秩序 ,社会难以保持稳定。创新与秩序的关系 ,套用当今的政治术语 ,就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节包括人与人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 ,规范人的行为 ,保障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一方面推进社会发展 ,鼓励创新 ,另一方面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社会秩序。但法律与身俱来的滞后性 ,从本质上说更倾向于对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护与保障。换言之 ,秩序是法律的必然 ,而创新往往对秩序提…  相似文献   

11.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更侧重于阶层定位而非法律定位、策略性选择而非制度性安排,是一种分列式方案而非一体化布局,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应从市民化转向公民化,着力于公民角色、参政空间、文化兼容和一体格局的建设和拓展."公民化"有利于促进制度认同、公共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秩序.只有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治理秩序,从而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犯罪现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发展、蔓延正严重威胁着各国的政治、经济,也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安全。在中国,有组织犯罪也日益泛滥,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引起法学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因此,改革和完善立法与司法,从理论上预防控制有组织犯罪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统一以及刑法的优先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我国刑法应当优先选择个人自由。刑法以个人自由为第一位 ,自由与秩序处于和谐之中 ,在对立中获得统一 ;以社会秩序为第一位 ,自由与秩序则会由对立发展为严重对抗 ,结果是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与西方治理理论不同,它是政府治理而非公共治理,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注重行政行为而非制度理念,从而使国家治理与法治之间存在着专断性与公平性、功利性与原则性、随意性与程序性的张力,进一步导致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着规则意识缺乏、法律工具主义以及党与法治关系模糊的困境。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从重塑法律权威的四个任务入手,在限制公共权力与确保权力效力、保障自由权利与确保社会秩序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要在区分党的领导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基础上确立法律权威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15.
有组织犯罪现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发展、蔓延正严重威胁着各国的政治、经济,也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安全。在中国,有组织犯罪也日益泛滥,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引起法学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因此,改革和完善立法与司法,从理论上预防控制有组织犯罪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是实现公共利益。在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过程中,要实现公共利益,不能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不能以意识形态之争掩盖利益之争。因此,只有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才能使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成为可能。而偏离指向与未竟均势使得治理秩序建构意义显著。反过来,秩序的建构关系到公共治理理论适用的未来指向与均势走向,即指向、均势与秩序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的。对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指向、均势与秩序的研究,既是出于对公共管理学科政治学基础的强调,也是试图在学术研究上对偏差研究倾向的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家治理,是围绕法律而展开的多元主体公共参与的、以自由秩序为目的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中,虽不排除治理主体对法律之外的其他多元社会规范以及经由这些规范调整形成的多元社会秩序之依赖,但多元社会规范,是存在于法律调整射程内的;多元社会秩序,是统揽在法治秩序中的。因此,强调并坚持国家治理及其创新,就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和宗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博客与现代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勇 《行政与法》2007,(6):15-17
网络政治博客对现代公共治理的介入,激发了现代公共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博客对政治事件的追踪,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提高了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的治理素质。通过建立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话语机制,培育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快速反应机制,甄别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信息的真伪性,都将有助于网络时代现代公共治理的普遍形成。  相似文献   

19.
廖新军 《刑警与科技》2013,(17):144-146
<正>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大厦、机关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提高了现代人类的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安全可靠。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汽车越来越多。车辆集中存放管理的场所是被人们提出车辆进出的秩序、车辆存放的安全性、车辆存放管理的有偿性等要求。于是,智能停车场系统产品应运而生,在现代停车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停车场系统的全称是智能  相似文献   

20.
哈耶克认为,社会中有自生自发秩序和组织两种秩序存在,但只有自生自发秩序有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保证人的自由。如果为了"社会正义",采用人为的原则干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只能导致自由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