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4日9时,酮苯装置三班陈鹏像往常一样对装置进行例行巡检,当走到冷301/4套管处时,突然闻到一股强烈的刺鼻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这么大的味道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一定有氨气泄漏. 陈鹏当时所在的位置周围都是刷着黄色油漆的氨系统,哪里都存在泄漏风险,到底是哪里漏陈鹏自己也判断不准,但是他直觉告诉自己先到套管二层平台找找.  相似文献   

2.
一阵阵阴冷的寒风,呼啸着把枯萎的白杨树叶摇下树干.气体分馏装置的灯光透过夜幕斜斜的射在冷却塔下,夜!深了!一切都变得安静,静得好像只能听到水塔流水的声音. 突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沉寂的夜幕.塔下两个年轻小伙子对着迎面而来的寒风,加快着脚步. 刘新和林伟是水气中心两名普通的循环水操作人员,主要负责各炼油系统北区生产装置的供水压力温度的调节及水质控制工作.可风这么大,外面这么冷,他们要去哪里?原来,30分钟前中心生产调度通知,说今晚有冷空气侵袭,温度将会突破零下十摄氏度,要求操作人员加强巡检,做好室外设备防冻凝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尤姐,把你那几本宝贝借我一下,我查点东西,一会儿还你"。"尤姐,你那个图呢,赶紧让我看看"……在燕山石化二蒸馏装置,大家都知道生产运行3班内一操的尤京梅手里有"两件宝",时不时就会有人借来看一看。这"两件宝"可大有来头,每件都有着10来年的历史,绝对的"纯手工"、"爱心牌"。首先是尤京梅的"大宝贝"——二蒸馏装置的"简历"+"病例"。只要是尤京梅当班,你总能在她的操作台上看到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每隔几个小时她就会在小本上抄抄写写。上面记录着二蒸馏装置的"大事小情",一旦二蒸馏发生点"头疼脑热",在尤京梅的笔记本中都能找到"方子"。"15年了,从2001年记录至  相似文献   

4.
正从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师,一路走来,倪志国始终活跃在生产运行、安全管理、应急抢险的各个环节中,他深知每一个小小的零件都关系到燃气管网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事输气管线维护工作18年,他累计进行燃气巡检49000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要干就要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5.
天地一哲夫     
《南风窗》2016,(7)
正哲夫18岁就写出了60万字的长篇小说,90年代好几年都是文学界的"哲夫年"。做了20年的纪实生态文学后,他准备回到小说上,因为直接干预现实未必管用。3月16日下午,一见到哲夫,话题就是"水土保持"。从清朝的屯垦,到民国时福建长汀县的"癞子山"、延安时期毛主席所做的调查研究,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沿革,他娓娓道来,话语里还夹着很多技术性名词。似乎意识到什么,他停了下来:"讲这些,很枯燥吧?"我说,现在哲夫不那么像作家,更像一个生态学的学者了。他便笑:"可以这么说。"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的这个春节,随着疫情每日确诊患者的不断增加,让每个家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  相似文献   

7.
日前,吉林石化公司2012年度"十大金牌工人"名单揭晓,炼油厂Ⅲ催化裂化车间工艺一班班长周军、加氢裂化车间操作员刘忠梅榜上有名,成为新科"金牌工人". "学历不等于能力,有能力一样可以当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周军,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中国石油职业技能大赛银牌得主、吉林省催化裂化首席技师,坚韧、执着、奋斗是他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正>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见到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儿子,55岁的张朝和,他正在为顾客服务。记者看到,这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柜台。张朝和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到父亲,是父亲的‘一团火精神',鼓励着我。‘一团火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  相似文献   

9.
<正>刘劲松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燕山石化公司工会兼职副主席、炼油事业部中压加氢装置工段长。燕山脚下,石化城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此时,一位工人正在装置车间汗流浃背地作业,工作服透湿,脸色黑红,汗水顺着鬓角滴滴答答往下流。"他叫刘劲松,是我们的技术通才,很少有什么问题能难住他。"带领记者采访的人介绍说。2003年,对于刘劲松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  相似文献   

10.
去年11月7日,当我和编辑部同仁打开前一天的《羊城晚报》时,我们都为朱文海的这张照片击节叫好。生活本身的真实,永远是动人心魄的——朱文海抢到了这个瞬间。几天之后,我找到了朱文海。他坦诚地说,他是骑车路过现场时下来抓拍的,他亲眼目睹了小贩的哭诉,至于“脚踢小贩”和“把杨桃倒在地上踩烂”则是群众和小贩告诉的。他看到城管人员声色严厉地吆喝小贩走。地上有踩坏的杨桃。围观者指责城管人员“态度恶劣”,且阻止小贩,不让他跟城管去派出所“解决问题”。三名城管队员后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一位高级古建彩画工,一笔一划间,传承着传统建筑彩画工艺,让百年古建重新焕发生机。他就是"大兴工匠"获得者、彩画匠人吴书瑞。吴书瑞的爷爷是一名雕刻工匠,谈起古建修复,吴书瑞至今不忘祖辈对他的影响。"把古老的技艺用在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上,就是传承。"对于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吴书瑞来说,爷爷的这句话也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崛起是一场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大的政策转变一个大国正在这个星球上快速崛起。一位观察家写道:"中国的崛起就像另外一个太阳进入了太阳系,她影响着这个系统的重力以及磁场,也影响着周边的每一个小星球","中国崛起之后,每个人都要重新计算自己的政策得失"。这是笔者看到的对大国崛起最恰当的描述。"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回答。确实,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电气化公司三段一队的施工现场,总能看着一个话唠的"老头",总是从工地的这头跑到那头,时不时地用浓郁地道的秦腔嘱咐着接触网杆上干活的工人和梯车上的小工要注意安全,偶尔拿起对讲机问一下两端的防护人员有何情况。这个"老头"叫老李,他是工地上话最多的人,他是工友们喜爱的唠叨的老李。老李名叫李宏玉,今年46岁的他其实并不算很老,只是20多年的电气化岁月在老李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让他看起来有些显老,再加上老李平日里和蔼可亲,所以作业队上无论年岁大小都叫他老李。老李是  相似文献   

14.
正15米的高空中,在一平方米的作业空间内,操控着1万伏的高压电……带电作业对作业人员的技术和动作要求极高,一个不小心,眨眼间就会"网断人亡"。"看着美,爬上去,那滋味可不好受。"在近15米高的电线杆上,身着黄色绝缘服的王月鹏一边工作,一边说。他平时话不多,可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4,(3)
<正>劳动合同不仅是一纸字据,更是将一线的劳动者与后台的大老板们联系在一起的法律依据。只有与有实力的总包方签订劳动合同,工人才不会成为散落在不同工地不受保护的碎片。从湖北来北京打工的老李,蹲在工地门口,拼命抽着烟。他发愁着这一年的工资,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拿到手里。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瘫在床上的母亲和忙了一年的媳妇、还在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笔工钱过个年。可老李除了得到分包公司经理的一句"一定给大家工资",什么保证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宏源餐饮公司,对外,大家称呼马龙是马总,但在企业内部,员工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马叔",因为企业倡导的亲情化管理理念,让他跟员工之间更像是亲人。在马龙眼中,"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同样适用他们这样的民营企业。从创业的那天起马龙就树立了一  相似文献   

17.
正"有时候工作累了,就在这边躺着休息一会儿。"虽然条件简陋,但能有片刻休息,燕山石化公司工程项目执行中心项目经理赵生知足地笑着。作为项目经理,赵生绝对是检修中的大忙人,28个项目都归他们项目组负责,仅炼油系统工业炉脱硝项目,就涉及17套装置、20多台工业炉,而他所辖的项目组却仅仅有14人。工期是死命令,安全、环保、质量标准也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一名党员,赵生选择身先士卒,干在前面。自5月份开始,赵生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就要赶到现场,开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山西晋城市2018年"五一"颁奖晚会现场,来自北京城建七公司的苏小东格外受人瞩目,他被授予晋城市"五一劳动奖章",与来自晋城市各行各业的获奖者上台接受表彰。作为一名来自北京的外地人,山西沁水、太原等地的建委和政府主要领导都赞不绝口,原因何在?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是如何有如此大作为的呢?2006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  相似文献   

19.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伴随着这一理论在当时苏联党内引起的争论,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命题的研究日益增多.苏东剧变以后,随着我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我国学术界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无论是材料的挖掘还是立意的突破,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元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 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4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