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张世明 《传承》2014,(3):34-37
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共产国际开始逐步调整其"下层统一战线"政策,随着共产国际政策的调整,中共的统战政策也开始进行调整,逐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审时度势,从提出“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转变策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建立了广泛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空前胜利。其中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发展国共两党关系,实现第三次合作,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彭雪枫将军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和军事家,也是功绩卓著的统战工作者。他在开辟豫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模范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地方武装,壮大抗日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党的统战工作,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4.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华北事变”。攫取了冀、察地区的大部分主权,从而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一矛盾变化的情况,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随后,逐步开始实行联合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的策略,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关于我党联合蒋介石共同抗日这一策略的演变和发展,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三个变化发展阶段,并以1936年”五五”  相似文献   

5.
易新涛 《前沿》2007,14(12):48-50
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1931-1937年苏联对中共的政策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而演变。"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仍然抨击国民党,但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1933年初,苏联要求中共在广泛的基础上创建反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1935年7月进而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国民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种政策的转变,有效地指导了中共制定适时的政策,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若义 《长白学刊》2009,(4):135-139
“合作反蒋抗日”是中共处理与福建事变关系的主题。事变前,中共开始倡导“合作反蒋抗日”的上层统战新策略,推进福建事变向“联共反蒋抗日”发展;事变后,中共在批判福建人民政府“第三条道路”的同时,以灵活应对策略履行“合作反蒋抗日”诺言,努力形成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事变失败后,中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否定自我,实事求是评价福建事变,进一步团结和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力量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并首次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彭雪枫在南阳中共桐柏县委统战部一九三七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蒋介石仍然不肯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致使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抗日战场上不战而逃。到一九三八年初,仅仅半年时间,中国的半壁河山已沦丧...  相似文献   

9.
浅谈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置自身安全于度外,毅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联共抗日,从而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张学良不但在发动“西安事变”中有功,在解决“西安事变”中也有功。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7,(9)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云南的报纸期刊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唤醒民众,鼓舞与坚定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云南抗日民主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由于大量文教机构迁昆和云南地方实力派较为开明的政策,昆明成为文教中心和"民主堡垒",这些因素都为抗战报刊的创办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抗战报刊的创办,又为"民主堡垒"不断地"鼓"  相似文献   

11.
1933年11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推动下,驻守在福建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及第三党黄琪翔等反蒋派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国民党决裂,他们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共产党合作,开展抗日反蒋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  相似文献   

12.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核心组成员对张学良的劝谏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共同做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工作,为其指明前途和方向,力促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抗日大联合。他们还将"华密电报"及时通知张学良,帮助张学良策划"扣蒋行动",参与西安事变,并且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付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韦显知在烽火连绵的抗日岁月里,中共广西省工作委员会(简称广西省工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对广西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既联合又斗争,促进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4.
谭献民  文斌 《长白学刊》2007,(5):123-125
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嬗变,绝不是张学良一时的思想冲动,而是他决心抗日,致力于祖国统一,苦苦探索所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为民族不惜牺牲东北军团体和个人生命的崇高境界,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张学良思想的转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不朽的卓越人物。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本文将就该理论主要内容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变化作一些探讨。第一阶段:从1935年11月28日起的抗日反蒋的国内统一战线从《毛泽东文集》看,毛泽东同志是从1935年11月28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6.
开明绅士,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中共对开明绅士的认识由思想观念变为实际政策,将其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至抗日民主政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分析这一过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是中共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抗战力量,率先提出并灵活运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联合国内外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斗争.帮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历来不被正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面前,根据国内情况的变化,积极的推出了联合各帮会共同抗日的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庾新顺 《当代广西》2014,(18):49-50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危亡关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战。八桂奋起"焦土抗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广西当局顺应历史潮流,由反蒋剿共到抗日反蒋,再到联共拥蒋抗日,广西成为抗日模范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通电全国,抨击蒋  相似文献   

19.
陈磊 《传承》2010,(3):26-27
统一战线是中共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抗战力量,率先提出并灵活运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联合国内外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斗争。帮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历来不被正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面前,根据国内情况的变化,积极的推出了联合各帮会共同抗日的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马云 《前沿》2010,(8):125-128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毛泽东在统战问题上调整和变化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先后经过了"抗日反蒋""联蒋抗日"以及"既团结又斗争"等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日渐成熟,且更具有策略性。这也说明了毛泽东在国共合作中更加善于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