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南风窗》2016,(21)
正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根"和"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核",也是凝聚民心的强大精神纽带。龙舟文化在深圳松岗街道源远流长,是松岗文化的根和魂。异军突起的琥珀文化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创新的结果。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交相发展,两架"文化马车"并驾齐驱。"文化松岗"在"唱响松岗"中奏出了最美的乐章。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逻辑严整、内涵丰富、意蕴丰厚.其逻辑起点是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其核心要义包括:以"前提性阐释"为首要,着力阐明"两创"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关系;以"创造性转化"为依托,着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以"创新性发展"为关键,着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其实践机理体现在科学处理"五大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守正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两创"更加合乎规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执政经验就是正确理解和稳妥解决三个三者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字:即发、改、稳(发展、改革、稳定)、党、民、法(党权、民权、法律)、马、中、西(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国外主要是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比如"和"、"中"、"衡"、"度"等理念。  相似文献   

4.
如同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三大来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是主源,外生的人类先进思想文化和内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思想文化,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大进步。所谓"反传统"是伪命题,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彻底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功能各异,根本不存在谁冲击谁,谁取代谁的问题,对儒学的倡导丝毫无损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能够真正有效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依然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发自民间,政府引导,在我国往往是一个正确有效的路径,前景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古代政治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它包括相互关联的四个环节:一个"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一支"明君贤臣"的执政队伍;一种"居安思危"的政治文化;一套"整肃吏治"的监察制度。这个政治模式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但也包含着古今国家治理的某些共性,其中的合理元素经过吸收改造可以为我们克服中国当前的"四个危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当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及意义,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包括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相似文献   

8.
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推广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学者和文化人的事情,每一个国民、每一个行业似乎都在做着这样那样的努力。所以,无论你秉承精英或者市场的立场,无论你保留鄙夷或者宽容的态度,传统文化确实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着。APEC会议传达的中国文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刚刚结束的第22届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夫人高贵优雅的"中国风采"艳惊四  相似文献   

9.
金磊 《国际政治研究》2023,(1):114-134+8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往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要素作为创新点和突破点。中国的少数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少数族群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少数族群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少数族群在历史中的世界观、人口移动、性别角色和习惯法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外交史、跨境田野调查和全球史的少数族群视角诠释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可以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音乐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渊博丰富的音乐文化,并深深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体美学特征.和谐端庄的五声音阶,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音"的独特乐器分类法,以及韵逸弦外的线性抽象美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呈现出兼具哲学意味与和谐乐感的别致魅力. 在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辽阔国家版图上,纷繁多彩的音乐之花争奇斗艳,分外夺目,这些少数民族在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优秀音乐,其中尚有大量未为人知的"原生态"音乐奇葩.如何使得这样的艺术珍宝走出深僻壤,为世界所接纳和欣赏?当今,即有一批立志于保护各民族音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当代音乐人,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和传播着中国音乐,张晓红正是这其中优秀的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传统法律体系的现代化革命,然而传统法律文化是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史进程中法律观念的沉淀。所以,在现代法制过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客观的理解,对优秀的成分加以发扬和利用,对阻碍法制现代化的成分应坚决的摒弃。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根基娄杰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以其深邃而精妙的思想辐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无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或是割断本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女职工奋发向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把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那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可能?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的新著《中华文化走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意涵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双为"方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自信;坚持开放包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世界影响力的自信。其价值意蕴在于,它是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精神血脉;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先进价值导向;固牢新时代崇高理想信念,激发信仰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创新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期待。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海淀园工会举办职工书画笔会,20余位选手现场挥毫、彩墨丹青,以"践行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几十幅精美作品。活动交流中,海淀园工会工委主任王晖表示,海淀园职工书画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希望园区职工在品读诗文、欣赏书画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海淀园工会举办职工书画笔会,20余位选手现场挥毫、彩墨丹青,以"践行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几十幅精美作品。活动交流中,海淀园工会工委主任王晖表示,海淀园职工书画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希望园区职工在品读诗文、欣赏书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中国民族文化整合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新世纪整合与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博采世界优秀文化之长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自觉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是整合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后,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