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晶晶 《法制与社会》2010,(27):98-99,117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此期间,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大幅增加,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本人认为,造成这一后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外贸依存度过高,以此为切入点,本人对我国对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和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宏观调控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见解,以期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的合法性研究——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为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承堂 《法商研究》2006,23(5):50-56
宏观调控的合法性本是经济法治的应有之义,然而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却屡屡呈“非法化”的运行态势。这是由于我们将宏观调控行为定性为国家行为以逃避司法审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宏观调控权限配置失当所致,而我国一元化的住房发展模式则更使宏观调控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有鉴于此,重新厘定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设置宏观调控合法化运行的协调机构、建构二元化的住房发展模式将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合法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陈旭日 《法制与社会》2013,(21):200+204
新"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短暂的剧烈震荡。但从内容和方式来看,其完全可能与历次调控一样成为"空调"。究其原因,行政性的临时调控手段有余,经济性的长期调控手段不足,调控没能考虑全面,误伤"刚需族"是其原因。根本原因则与我国现今的财税政策,地方政府对GDP的无限追求有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急需变革。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与危机前的美国经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流动性过剩导致以股票和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虚增。基于此,本文在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站在审视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5.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既要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又要保护市民社会的权利自治。市场自发调节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违社会公平正义,造成社会不安定。而房地产又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的行业,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成为必须,但是这种权力要求限定在法律范围内,在依法行使的过程中,对公众造成损害要给予适当补偿,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要在政府与市民社会间合理分配权力,并且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政府宏观调控权依法行使。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房地产业自90年代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飙升,住房需求超过供给,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分析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我们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8-2010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市场不能完全依靠自身调节,还需要宏观调控来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回顾了1998~2010年12年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情况,尝试提出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规范房地产经济运行秩序,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法律政策为基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9.
浅谈经济法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但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却是有限的.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政府应该采取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本文从经济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经济法视野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经济法基本原则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运行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向何去的问题,从立法的宏观调控角度提出了政策创新、完善市场,充分利用资金、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三方式之一,宏观调控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需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调控措施应当科学、合理。需要依法调控,用法律控制权力,防止滥用宏观调控权损害民众利益。宏观调控包括控制与引导、宏观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不能片面理解为"控制"、从紧,也不能把各种行政干预措施都当成宏观调控,借宏观调控之名行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之实。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也在不断升温,随之而来各种新的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尤为严重,同时我国又缺乏相关的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房地产业的版权、传统文化、商标权等方面进行阐述。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宏  王道昌 《法学论坛》2000,15(6):64-69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它将物权法理论和债权法理论结合起来,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排它效力,有利于不动产交易当中各方利益的平衡.本文在探讨预告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登记原因、效力、消灭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借鉴该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势变更原则应当适用于异常商业风险,在房产新政已经导致合同实际履行困难或者不能履行的情况下,该房产新政具备异常因素而应当归属于情势变更事由。但即便如此,由于商事合同维系着社会经济交易稳定,而情势变更原则是保护合同的最后一道堡垒,房产新政下能否依当事人的请求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解除合同,仲裁员必须慎重对待,在双方未预见新政的情况下,应当先通过积极磋商的途径解决纠纷;在双方已预见新政且已作出相关风险防范的情况下,遵循有约定从约定原则,最大限度保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夫妻共有不动产项下隐名共有人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的广泛适用,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的不动产,在其成为夫妻共有财产时,另一方的共有权未能在不动产登记中得以体现,因此,出现了隐名的共有人。由于《婚姻法》上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范围不够明确,加上《物权法》上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这种隐名共有权难以对抗交易第三人。为了解决此困境,一方面,应将日常家事限于为家庭生活需求的事务;另一方面,有必要在不动产登记事项中增加夫妻财产制类型的备案制度,以解决隐名共有人和相关权利人的权利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共经济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采 《金陵法律评论》2006,18(5):73-80,136
高等教育公平的特殊重要性是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从公共经济学视角阐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收入分层是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政策思路应是:尽力避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社会分层体系会通过教育体系去有效地实现自身的阶层封闭与自我循环,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对交易的负面影响,人们采取了信息、信誉与法律三种应对机制。无论何种机制,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有赖于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在信息经济学语境下,商标的功能就在于标示和区分商品出处,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激励企业保证商品质量,但激励不等于义务,企业并不因为使用商标而承担额外的品质保证义务。而商标法则通过规定商标确权条件、制止混淆和淡化,确保市场上商标的相互区分,为信息与信誉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尽管如此,离开相关法律的协同作用,商标法也难以有效运行。这就决定了只有合理划分商标法与相关法律的调整对象与适用边界,才能完善我国商标法乃至整个市场法制。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规定,房地产登记机关囚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适并没有具体说明申请程序,责任性质和对损害赔偿的责任标准。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的意见。登记机关如果登记错误,登记的权利状态不符合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中的所请求的状态。审查的准则包括正式审查的立法和实质性审查。对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应取决于赔偿责任的构成要素,包括的主要内容和行为因素,此赔偿责任的标准应适用过错责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义历来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但其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需要用具体的方法和标准对其进行诠释和分析。在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金融监管法的正义性价值目标进行分析和诠释,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体系,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意义深远。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进行分析,以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法正义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0.
罗熙  何国强 《政法学刊》2010,27(3):70-75
医疗责任保险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制度,目的之初在于,将医师的过错责任诱发的巨大风险社会化,以期医师安心于治理病患,而病患通过保险获得相应的保险费用保障自身的权益,缓和较为尖锐的医患关系和社会矛盾。但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现实情况却是极其不理想的,学界对于医疗责任改革已有基本共识,具体设计上却甚少有人提出更为细致的建议。可以从法律经济学这个分析的全新视角,借助成本效益、纳什均衡、博弈的思维进路,以期为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设计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