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维 《瞭望》1988,(29)
中国和苏联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近几年来获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从1981年到1985年,中苏贸易额累计达100亿瑞士法郎,超过了70年代两国贸易额的总和,1986年和1987年两国贸易额超过了79.3亿瑞士法郎。目前中苏两国经济体制和经贸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促进这种关系在新的领域内进行合作。 中苏贸易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方根据需要和可能所提供的商品,在结构上具有互相补充的性质。双方相互供应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均占70%  相似文献   

2.
中国同苏联有着传统的友好贸易关系,中苏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同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就是1950年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的贸易协定。50年代,中苏贸易在当时中国外贸中占极其重要地位。1959年中苏贸易额为21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在当时中国对外经济没有全方位开放的情况下,中苏贸易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各项贷款和成套设备,对于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通过记帐贸易,中国以等值物资偿付苏联提供的这些设备项目和贷款。中国提供的商品,包括转口供应苏联的  相似文献   

3.
锦江 《瞭望》1986,(36)
中苏两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恢复和发展很快,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累计的贸易总额达一百亿瑞士法郎,超过了七十年代十年贸易额的总和。其中一九八五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四十六亿瑞士法郎,创造了近二十五年来两国年度贸易额的新纪录。根据一九八五年我国对外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40年来,一贯重视发展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近10年来发展尤快,展望未来,前景也是令人乐观的。 1978年:双方贸易额34亿美元 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某些大国先后对中国采取封锁或压制政策;中国和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建国不久,不少国家还未与我建交;加上中国10年“文革”的动乱;因此在这一时期里,中国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与各发展中国家建立经贸关系的。尽管如此,经贸关系还是得到了一定发展。在贸易方面,到1978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已达34.09亿美元。在亚洲,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五个重要贸易对象国的贸易额1958年共计还只有1.77亿美元,1978年增至8.57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伊·瓦·阿尔希波夫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率代表团来中国参加中苏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期间,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经贸和科技领域里的合作达成了协议。会议结束时,中苏双方签署了会议纪要和两国政府关于互相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条件的协定书。这标志着  相似文献   

6.
李敏捷 《学理论》2012,(21):11-12
中苏两国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两国相互协商,相互支持,扩大了中苏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地位。然而,这种友好同盟并没有长久的维持下去,中苏两国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便频繁显现,关系逐步走向恶化。其中中苏两国的国内政策的矛盾,成为其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使两国关系渐行渐远,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7.
1969年,中苏双方棘马厉兵,7千多公里的边界,出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军事对抗带和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中苏互相指责对方破坏边界外交关系降到临时代办中苏两国50年代前期是十分亲密的友好邻邦,然而,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中苏两党之间出现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利益纠纷逐渐暴露,关系日趋紧张。从1962年起,中苏相互指责对方破坏边界,边境地区的磨擦不断加剧。中方认为,  相似文献   

8.
《瞭望》2010,(42)
<正>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提前一年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7年双边贸易额提前三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31 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09年双边贸易额为2130.1 1亿美元,降幅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对全球贸易的下降水平。2010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 1个百分点,博览会已成为经贸促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著名的国际商品贸易中心。1991年对外贸易额为15488.68亿港元,在世界排名第10位。1995年香港对外贸易额更高达28352.48亿港元,跃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在香港的对外贸易中,转口贸易一般都占全  相似文献   

10.
韩志强 《学理论》2012,(27):36-37
1958年爆发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中共领导人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外交上的应对策略.由于毛泽东提出新的外交战略和理论,使得中国在外交中表现得越来越激进,也导致了中苏双方在外交政策和理论上出现了矛盾.“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也为中苏同盟的顺利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使得中国和苏联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不断扩大.所以“第二次台海危机”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一个标志,对中苏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冠荣 《理论导刊》2008,(6):118-120
学界普遍认为珍宝岛事件是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两国和解的开始,而对1969年夏秋时期中苏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少有提及.事实上,正是中苏之间日益加重的战争危机,改交了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也改变了美国对亚洲均势的认识,双方都产生了改善关系的愿望.当促使中美接近的其他条件也具备时,两国最终实现了和解,在对苏斗争中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12.
一 1988年5月13日晨,中苏边境小城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车站。一列火车高鸣汽笛,缓缓驶离车站,向苏联境内奔驰而去。在绥芬河火车站,平均每天都有  相似文献   

13.
刘金福 《学理论》2011,(2):86-87
东北解放区的中苏贸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与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与苏联的贸易相比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东北解放区中苏贸易的进行对中苏双方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新  李嘉 《瞭望》2005,(41)
2002年至200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在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今年7月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吴晋 《瞭望》1988,(41)
中苏两国外长最近在联合国会谈后宣布:中国外长钱其琛将在今年内访问苏联。消息传出,立即成为国际舆论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国际上这种级别的访问每年何止百十次,唯独这次访问尚未成行就引起举世瞩目,这大概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次访问可能预示着酝酿已久的中苏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会晤已经为期不远,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已接近成熟。在  相似文献   

16.
尽管台湾当局采用行政和立法等手段,千方百计“冷却大陆热”,但是,今年以来,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在前几年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并且开始从零碎、松散逐步向更具规模、更有系统、更有规划、更讲效益的方向发展。 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一至八月,两岸贸易额已达二十四亿九千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2%。其中进口额二十亿二千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出口额四亿七千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今年全年双方贸易额预计可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00,(1)
中国是蒙古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也是蒙古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迄今中国已在蒙古投资430个项目,投资总额6530万美元,占蒙古吸引外资总额的1/4。中国企业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矿业、原材料、建筑、通讯等。去年前九个月,两国贸易额为1.89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5.7%。目前双方正在落实两国元首互访时确定的中国向蒙古提供1亿元人民币贷款和6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3200美元到15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作为近邻,中国和越南的经贸合作近年来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中越关系  相似文献   

19.
40多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1950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仅为5.52亿美元,到1995年,出口贸易额已达1487.7亿美元。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迅速增长,不仅带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出口商品却不断在国外遭到反倾销指控,且情形日趋严重,由80年代的每年数起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十几起。这种现象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商业信誉,另一方面,由于此类案例大部分以征收反倾销税而告终,致使我方有关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在出口贸易中应得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若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立于  相似文献   

20.
唐淙 《学理论》2013,(9):29-31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或曰结果。它发生在推行扩张主义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不断挑起中苏边界事端、中国内政与外交皆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是中方进行的一次边界自卫反击战。这次边界自卫反击战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