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专制皇权,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依靠专制皇权的承认与推崇方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在专制皇权的打压之下日渐没落甚至难以为继。回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专制皇权决定着民间信仰的兴废存亡,民间信仰沦为专制皇权的附庸,成为封建帝王除却儒家经义与正统礼教之外教化万民、巩固统治的又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工具。故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服从于皇权、服务于皇权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继刚 《求索》2012,(9):71-74
东汉时期皇权逐渐强化,皇帝重用近臣(多为外戚、宦官),士大夫在朝廷只是受命办事,被边缘化。但由于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实行,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日渐强大的士人阶层对"不亲接"的地位开始不满意并和皇权逐渐产生了冲突,周福"因师获印",党议兴起;"因师获印"所导致的党议是士人阶层为获得朝廷核心权力而和皇权产生的冲突加剧的表现,是士人阶层在经过向皇帝上书争取核心权力不成功后以党议的方式对皇权的施压。随着士人阶层在赦后杀人,与皇权的冲突逐渐加剧,从而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爆发。党锢之祸是东汉儒学取士、士人阶层强大和东汉专制的皇权体制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士人阶层和皇权之间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著名史学家吴晗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皇权的运作方式及其演化历程,对传统政治框架下,围绕封建皇权的集权与反集权、专制与反专制、制约与反制约的博弈和较量,尤其是对朱元璋的专制独裁统治方式,有颇为独到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皇权)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不受限制。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儒家"天命民心"、"圣人礼教"及士大夫"法与天下共"的思想观念以及谏诤制度、廷议制度、宰相制度等分别构成了对皇权的理论制约和制度制约。这套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无限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是专制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强大的皇权与专制传统是中国近代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虽然在影视剧中,宋朝时尚方宝剑频繁出现,但现实中,真正把尚方剑运用到巡视、军政的是明朝。尚方宝剑是中国古代人治的产物,它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化身、重臣的利器,在明代曾发生过相当的效用;但作为封建专制皇权的产物,它不可能成为挽救腐朽王朝统治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6.
吴钩 《同舟共进》2014,(3):14-18
皇帝无法由着性子“做快意事” 目前的主流史学界与历史教科书,似乎仍将宋朝描述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期”,如周宝珠、陈振编著的《简明宋史》认为,宋朝的制度“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而设,皇权大大地膨胀起来了”;历史学者程念祺提出,“从宋朝开始,的确可以说,历史已为专制和大一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三)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同“一党专制”具有鲜明的本质区别 1.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同“一党专制”在共和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选举制、限任制、制衡制三个方面。在选举制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一开始就实行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制。虽然在直接选举的进程上有所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正在为完善选举制度开拓广阔的前景。与此相悖的是,任何一个实行“一党专制”的国家,不可能搞真正规范意义上的选举制。其中有的“一党专制”国家虽然也有选举,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主义崇尚皇权,皇权至上,故而可称皇权主义。中国皇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普天之下,为皇帝一人之治;集中于皇帝的最高权力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世代相袭。第二,以皇帝为顶点形成一个权力金字塔:皇帝、皇室贵族,宦官、中央及地方官员,吏员,一层套一层,对上服从对下专制。第三,皇权的威力不受限制,可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法自君出”,皇帝的谕旨即法,而皇帝本人从不受法津制约,皇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  相似文献   

9.
吕红梅 《前沿》2014,(1):95-98
自《史记》中司马迁提出循吏概念以后,史家认为循吏群体是古代专制社会的模范官吏,对于社会教化、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循吏虽多善终,但在其为政过程中因为皇权至高无上、奸臣当道、被牵连、自请罪等原因而出现犯罪现象。循吏的犯罪及被惩治打击了其从政的积极性,循吏数量的减少甚至接近消失预示着皇朝灭亡之日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自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以来,作为传统社会君主集权专制体制的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对形成和维护超常稳定的特权等级社会结构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以先秦儒家学说为主体,吸取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人合一"观的新儒家学说体系,它在为皇权专制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压制了中国本土社会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生成,阻挡了外来法律文化的输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