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列宁提出末的。列宁十分关心中国革命。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列宁亲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列宁接见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要求国共两党合作;另一件是委派代表马林等人来帮助中国革命,斡旋国共两党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1921年底至1922年初,美、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摘     
谁最先提出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列宁提出来的。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当着共产党代表张国焘、王荩美和国民党代表张秋白等人的面指出:“你们应当合作。”1921年列宁派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驻中国,帮助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说;鲍君办党极有经验,望各同志牺牲自己的成见,诚意去学他的方法。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患重病的列宁亲切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愿望。当这一信息传递给孙中山时,他立即于次年8月派遣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意欲学习苏联的政治、军事和党务,并希望苏联政府派遣得力的顾问团常驻中国,帮助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共产国际贯彻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和实施"东方战略"的必然结果。 共产国际通过多种渠道同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沟通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中发挥 了桥梁作用。共产国际采取一系列实际步骤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形式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第三国际一大功绩。有的同志甚至从分析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出发,混同形式与内容,断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笔者不否认列宁在世时和逝世后,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也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局面,但翻阅历史资料,笔者对上述论断却不能完全苟同。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第三国际在斯大林把持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史学界都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一个叫马林的荷兰人策划的。1921年4月,马林受第三国际和苏俄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他  相似文献   

6.
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和国民党合作,这是我党在大革命前夕在组织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几经研究再四审慎”后才作出的.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反对同任何党派合作到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党的“一大”在党外关系上,主张对“现有多政党“采取独立、攻击,排外的态度.”1922年1月,在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中国代表,希望国共两党相互合作.从此,我党开始同国民党进行接触。但在如何对待国民党问题上,党中央反对共产国际驻我党代表马林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入国民党”的建议。第一次直举战争后,迫切需要我党探寻解救中国问题的方案.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开始改变了对国民党的看法,7月我党召开了“二大”,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  相似文献   

7.
既然国共合作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前提条件,而且合作又是采取“党内合作”形式,那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就应是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的。当然,国共合作下国民党领导包含了共产党的领导。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中的共产党领导作用有一个由强变弱的变化过程: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前,中共在国共合  相似文献   

8.
1923年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会议厅。 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中国军官,代表孙中山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国革命运动状况和国民党内部情况。他,就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蒋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共产国际派人帮助中国革命。 10月25日,蒋介石在莫斯科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谓“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才知道帮助中国革命的鲍罗廷已到达广州。 历史的巧合。就在蒋介石一行四人(共产党的张太雷、国民党的沈定一、王登云,沈后来加入共产党)赴苏考察,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鲍罗廷,也在这一天到达了中国北京。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赴苏考察,是想利用苏援和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办校建军,发展个人权势,并不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鲍罗廷的使命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一桩大事,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国共合作曾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这在今天史家们的笔下写得清清楚楚,可在当时却非简单的易事。并非任何人都能顺应时代发展的。1921年12月底,孙中山在会见列宁委派的代表马林时,就不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同盟。为什么?因为这时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已是中国政治舞台上有20万党员,遍及全国及东南亚的大党,并领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第一次合作。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纲领文件及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相关指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理论渊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党外联合实践、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同伊斯兰教联盟的互相加入经验以及英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典范,共同构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鲜活实践依据;中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世情、国民党大圈子需要新鲜血液的国情和中共尚处幼年的党情,则是这次合作绕不开的现实背景。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现实背景共同成就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一、应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历史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是大革命时期革命历史的主题。但是,恰恰在这个历史主题的研究上存在一个空白点,这就是从中共成立到中共二大一年间的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国外的历史学者,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的传统看法是;共产国际先通过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议,以后又通过马林(有人称之为斯尼夫利特战略)把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的思想策略从外部加给了中国共产党,才开始了国共合作的行动。在此以前,中共既没有统一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停止了国民党蒋介石坚持的十年内战,开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战的新局面。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当时并不甘心,他们仍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国共合作,破坏团结抗战,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4月25日的劳山事件,就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谋杀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破坏国共合作及全国抗战局面的血腥表演。  相似文献   

13.
南昌起义时期的布告,既有中共直接领导下的起义军所发布的安民布告,也有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军中布告等多种类型。通过国共两党布告之比较,可以折射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际两党政治宣传之特点。从宣传指导思想来看,国共两党都力争"革命"的正统地位和话语权;从宣传内容来看,共产党布告多以保护民众利益和严明军纪为中心内容,国民党则以反共宣传为主;从宣传效果来看则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14.
陈媛 《党史纵横》2011,(12):12-14
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有过长达40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与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在国共两党关系和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政策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分歧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二是抗日战争胜...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国民党与共产党二度合作,共同抵御外侮。从1937年到1938年的时间里,是国共合作抗日最好的时期。两党间高层往来不绝,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也在不同的场合参加了国民党当局的最高军事会议。如,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曾代表中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这件事人们知道较多。还有一件事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这就是1938年1月八路军5将领朱德、彭德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北伐战争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革命形势岌岌可危,对革命未来的出路也开始产生争论,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结合当时中国革命形势,提出"西北学说",主张北伐军进军西北地区,获得苏联援助,推翻北洋军阀,战胜国民党右派。  相似文献   

17.
陈辉 《党史博览》2021,(9):60-64
他曾加入共产党,为革命舍生忘死,也曾两次参加国民党,一步步滑向战犯;最终致力国共合作,为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他就是文强,国共两党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经历了十年"文革"、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人生,写满了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在社会科学运动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高潮。马克思主义尤其唯物辩证法,被中国共产党之外的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其中就不乏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士。国共两党虽然在意识形态上针锋相对,但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认识却相对一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话语是其中的关键。国民党始终未能摆脱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就无法有效遏制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科学运动。19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优势地位的确立,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共产党对国民党“文化领导权”的取代,为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逻辑发展,探讨这次合作的历史渊源有利于深刻理解国民革命的发展及失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纲领文件及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相关指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理论渊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党外联合实践、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同伊斯兰教联盟的互相加入经验、以及英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典范共同构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鲜活实践依据;中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世情、国民党大圈子需要新鲜血液的国情和中共尚处幼年的党情则是这次合作绕不开的现实背景.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现实背景共同成就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一、共产国际放弃了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国民党和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的革命性估计过高,而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实质是反对中共对革命的领导。 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帮助国民党“成功一个民众党”。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还说:“中国的真正革命者的首要职务,就是实现国民革命”,因此必须宣传、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