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都 《世纪桥》2008,(3):78-79
科技迅猛的发展及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危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的人文主义劲旅一法兰克福学派对此予以了十分的关注。该派开写了许多救助“良方”,但其基调是“科技决定论”。批判地分析该派的“科技决定论”对于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屈庆麟 《当代贵州》2011,(15):29-29
省委书记栗战书在2010年12月6日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并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同时指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应突出体现在“干事创业的环境”、“求真务实的环境”、“团结和谐的环境”、“风清气正的环境”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从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构成了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支点。同时,从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等视角创造性地阐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要“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愿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条件,阐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略是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精辟的重要理论观点为我们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选择,而桂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题,广西恭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创立了“恭城模式”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桂北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的恶化 ,尽管有复杂的因素 ,但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却是被国内外历史和现实证明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原因。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生态极其脆弱。面对这样的生态现状 ,党和国家把加强生态建设、有效改善植被 ,进而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显然是明智之举。而西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切入点”的生态建设工程 ,能否有效地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预期目的 ,并获得“远期效果” ,本文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效控制地区人口增长 ,而且现在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一、人口过多同生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而被接受与认可,人们更多的不知不觉地开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关怀”人自身实现生存状态中的种种问题了。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中的问题,提出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自1855年由法国参议员欧贝尔创意肇始以来,逐渐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开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生态环境游”之后,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它有机地将“生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农业生态环境也遭到恶化。为了提高维持人类生存的食品卫生质量,我国“八五”期间决定开发“绿色食品”,当然,“绿色食品”并非一定是“绿色”,而是指“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  相似文献   

9.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当前正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中国尤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对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严重。首先表现为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告急。我国七大水系均遭到污染,长江干流就形成了累计达500公里的污染带。…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12.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三农”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而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又要虑及长远,开源节流,千方百计地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1·增加农业投入。通过增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民直接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中获得现金收入,同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农民能长期增收创造条件。农村的交通、通讯、电力、水力设施、生态环境等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理应…  相似文献   

13.
宣传提示     
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报道要点今年是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三十周年,也是我国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十周年。近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宣部、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2002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一、深入宣传,服务大局。全面深入地宣传和普及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传播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报道,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合理开展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经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搞好城市绿化,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高质量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创建园林城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上海浦东,通过创建园林城区已成为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15.
《企业党建》2012,(5):42-42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最新的课题测算结果表明.近15年来,在能耗方面,我国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能源4940万吨标煤,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城镇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带来资源、能源及原材料的过度消费,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吹晌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标志着我国正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两型梦”作为书写“中国梦”湖南篇章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更秀美,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南以试验区为龙头。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崭新篇章。“两型”,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渗透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展示美好前景。本期我们策划的主题阅读“‘两型’让生活更美好”,从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五年砥砺奋进历程,传递高层决策部署,以更好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同心托起“两型梦”,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的家乡嵩明,是滇中“鱼米之乡”和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这里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18.
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只是社会持续发展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类本身的持续生存和永续发展问题。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理念;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具有人类和全球视野,着眼解决和妥善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复杂社会矛盾;世界各国都应该也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与展望: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丹 《新视野》2006,(5):24-27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一方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刺激了能源生产与能源建设。造成“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过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加快,以及我国过去对能源供需关系的调控过度,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工作的力度不够。我国的能源资源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能源战略由追求自我平衡为主转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能源资源;我国能源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又促使我国能源政策由鼓励生产达到供需平衡转向节能、环保。“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是节约优先,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一近两年多来,海南省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许多干部和农民说,这项活动意义重大,一举万利,大得人心。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培育为内涵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是海南农村在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兴起的。当时,各级干部和党员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我们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特别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从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那么,什么是刚刚过上小康生活的海南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呢?他们在和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深切地体会到,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