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舟共进》2012,(5):80-80
吴东峰(广州市政协委员、文史学者、军旅作家)关于《同舟共进》,我有好几个“没想到”。其一,没想到在目前中国有这样一个“有着不同声音的、高端的”刊物。其二,在广东这个媒体比较开放、各领风骚的地方,《同舟共进》能占据一席之地。其三,  相似文献   

2.
张扬 《同舟共进》2010,(8):71-72
我觉得《同舟共进》越办越好,2010年的封面更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刚收到第5期,一看目录就把我吸引住了。里面的作者都是极富真知灼见和对国家和民族很有责任感的人。算起来,我跟《同舟共进》的友谊已经持续十几年了,多篇重要的、很有影响的文章都是在贵刊发表的。一个刊物能办得像《同舟共进》这样典雅、高贵,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同舟共进》2012,(5):78-80
《同舟共进》的定位与风格应当保持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今年2、3、4期刊物出来后,我认真研读了"编读往来"中座谈会、联谊会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4.
《同舟共进》2009,(3):80-80
广东茂名周伟文《茂名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深圳潮发轴承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08年,我除订购1份《同舟共进》自己阅读外,还订购10份赠送朋友们阅读,大家认为该刊物很好。目前,我已订阅2009年《同舟共进》100份,分赠同行和朋友们阅读。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进》2011,(4):80-80
广东广州范丙香(文字工作者)《同舟共进》是一本能使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的时政月刊。刊物的作者有真知、有担当;编者有见识、有胆识;《同舟共进》的读者也不一般,评点起文章来很到位!所以“编读往来”栏目也是我每期必读的。  相似文献   

6.
我对《同舟共进》目前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广东、全国甚至海外的一些高端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团结和聚集起来,这项工作是了不起的,也不多见,这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奖组委会给《同舟共进》的颁奖词:这是一份鲜为大众所知的刊物,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进》2012,(5):78-79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今年2、3、4期刊物出来后,我认真研读了“编读往来”中座谈会、联谊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大家高度肯定《同舟共进》办得好,具有自身的定位与风格,已成为国内思想文化与时政评论的高端刊物,应当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9.
分精辟。我与《同舟共进》结缘十多年,一直十分酷爱这份政论性刊物,即使退休三年了,仍一直象在职时那样关注它,每期必读,而且从头到尾,读完为止。有些精彩章段,还时不时翻开再阅,回味无穷,受益不浅!刚与友人聊及《同舟共进》的风格,正好收到今年第3期,看到主编写的《人有人格,刊有刊格》,深有同感。文章对《同舟共进》总体风格的高度概括,非常贴切,十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0,(6):72-72
广东广州黄崧华(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同舟共进》是我十分喜爱的刊物,每期都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是一本不讲假话的刊物,是一本不讲套话的刊物,是一本再现历史真相的刊物,是一本实事求是的刊物,是一本反映民情民意的刊物,是一本促进改革的刊物。文史类的文章我几乎都喜爱,  相似文献   

12.
民言无忌     
杨天石 《同舟共进》2008,(11):32-33
"《同舟共进》精华系列"三部书出版,邀我作序。我很喜欢这个刊物,也想写点什么。苦思之下,想起旧时有一句话,叫"童言无忌"。我想改动一个字,叫"民言无忌",借此写一篇小文,以代序焉。  相似文献   

13.
李成义 《同舟共进》2012,(10):84-84
湖南江华李成义(退休中学教师)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退休前订阅的都是与业务有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杂志,退休后开始订阅了几种社科、人文刊物,读后总觉得不贴心,看了无益。2010年我在其他杂志上看到《同舟共进》的广告,其中刊登的几篇文章标题,正是我想读的文章,于是立即到邮局订阅了2011年的贵刊。收到《同舟共进》2011年第1、2期后,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同舟共进》2008,(9):67-68
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推荐《同舟共进》香港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我最近注意到广东有一本杂志,叫《同舟共进》,它是广东省政协主办的。看了几次以后,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只能用"吃惊"这两个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同舟共进》第1期已送到我的信箱,利用元旦假日细细阅读,倍感亲切而畅快。阅读过程中,不时回想去年最后一期关于"讲真话"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0,(1):F0002-F0002
大奖组委会给《同舟共进》的颁奖词:这是一份鲜为大众所知的刊物,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度《同舟共进》优秀作品评选结果$《同舟共进》杂志社~~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同舟共进》,老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刊物越来越为思想文化界所看重?从编辑理念与编辑策略上讲,我以为该刊具有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与实践智慧。“求真”首先是要追求“事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同舟共进》2008年第8期《陈伯达之命运》一文,使我想起自己对于陈伯达的多次采访和相关著作(《陈伯达传》上、下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文革"作为一场大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文革"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无穷尽的。"陈伯达现象"便是值得探索的反思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辞旧迎新之际,《同舟共进》2009年第1期已送到我手上,正好利用元旦假期细细品读。刊物的封面、栏目与风格一如既往,雅致而亲切,好似与老朋友晤面。一读文章,却不能不惊异于新年第1期的出手不凡——不仅专题策划做得好,而且几乎每一个栏目都各有精彩,让人目不暇接。"网络改变中国"专题文章深入浅出,击中要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