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公诉是一种检察官针对侵犯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而提起的一种诉讼类型,从国外行政公诉的发展过程看,这种诉讼之所以由检察官提起,是基于其公益代表人角色的定位;行政公诉能够弥补传统行政诉讼仅仅由利害关系人发动的局限,从而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同时,这一制度也填补了审判权监督行政权时"不告不理"的空白,有利于检察权配合审判权以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民事行政公诉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之一。检察机关就某些案件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是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的法律对此均有规定。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公诉案件的范围这一基本问题,一些国家或在实体法中直接规定检察官可以提起诉讼的事项,或在程序法中规定检察官提起诉讼的情形,但确定的范围不尽相同。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民事行政公诉的范围同题浅述拙见,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诉前置程序是指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前设置一个程序,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有关行政主体依法履行职责。它使部分社会矛盾在非诉形式下得以解决,促进社会和谐,防止滥诉,节约司法资源,还能体现对行政自治的尊重,发挥行政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域外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国家除少数未对前置程序作出特别规定外,大多数国家均有相关的限制性规定。我国未来构建行政公诉前置程序时,要合理设置前置期间、科学判定纠正效果并严格限制前置程序的免除。  相似文献   

4.
职业公诉人,是指在检察机关中,在检察长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固定、专门代表国家对刑事犯罪提起并出庭公诉的职业化的检察官。职业公诉人以公诉为其职业,与普通检察官和一般公诉干警不同,具有长期性、固定性和专门性特点。它是公诉部门对一些出庭经验丰富、业务理论知识扎实、控辩能力强,有一定资历、声望和影响的主诉检察官的一种特别确认。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诉是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诉讼,它不同于普通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可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力,可将督促程序作为提起行政公诉的前置程序,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后,可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诉。  相似文献   

6.
陈永全  陈林 《中国检察官》2003,(4):26-26,47
一、职业公诉人概念界定 所谓职业公诉人,是指在检察机关中,在检察长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固定、专门代表国家对刑事犯罪提起并出庭公诉的职业化的检察官。职业公诉人以公诉为其职业,与普通检察官和一般公诉干警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长期性。长期性是职业公诉人的时间特征,也是其职业性的表现。2.固定性。公诉人履行职  相似文献   

7.
作为公诉的一种形式,行政公诉起诉主体只能是享有起诉权的国家机关即检察机关。行政公诉的被告是由原告提起诉讼,指控其行政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侵犯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由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主体。在行政公诉受案范围上,除了具体行政行为之外,抽象行政行为有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必要。提起行政公诉的理由必须是行政主体作出了违法的、错误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如何加强行政诉讼,是健全我国行政法制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我国行政诉讼中,除了要推行行政自诉制度之外,还应当推行行政公诉制度,建立自诉与公诉并存的双轨制的行政诉讼制度。 (一)行政公诉的特点行政公诉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追究有关行政机关行政违法的法律责任的行政诉讼制度。与自诉制度相比,行政公诉制度特点是:1.提起诉讼的主体是国家的检察机关,而不是受害人或受害单位。2.提起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纠正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保护行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只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3.在诉讼中,检察机  相似文献   

9.
谢小剑 《河北法学》2011,29(2):133-139
分权作为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方法,同样可运用于防止公诉权滥用。在宪法框架下,公诉权附属于行政权,或成为独立的法律监督权,与其他政治权力分立制衡;在诉讼程序中,公诉权独立于侦查权和审判权;在公诉权内部表现为公诉权主体的多元化,检察一体化下检察官之间的分权,公诉提起权、公诉决定权与支持公诉权的分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紧紧依靠行政自诉制度已难以解决出现的新矛盾。行政公诉制度作为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其设立已成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要从多方面加以具体制度设计。本文拟从行政公诉的概念、行范围和检察机关在行政公诉中职能来研究行政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创建行政公诉制度加以解决,而在我国宪政体制下,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诉原告主体资格是符合我国宪政体制的,同时,检察机关担当此任在理论上没有障碍。从现实的角度考查,这一制度的运行也具有可行性。创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周晓燕 《人民检察》2011,(24):15-17
维护国家或社会的公共利益是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现实基础,行政公诉权是保护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行政公诉应坚持公益原则和必要原则。可以针对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分别设计行政公诉程序。对检察机关认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提起的行政公诉,人民法院可分别作出履行判决、确认判决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公益行政诉讼模式可分为公诉模式与私诉模式.公诉模式包括检察机关作为起诉人的典型公诉模式和特定公益性社会组织作为起诉人的未来公诉模式.检察机关的典型公诉模式为现阶段实际可行形态.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处于“行政公诉人”地位,依法行使有关监督和诉讼职权.私诉模式包括公民提起的典型私诉模式和经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提起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行政公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刑事公诉制度并参照国外的立法实践,行政公诉应当定义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由检察机关就行政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建立行政公诉的目的既非"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司法权制衡行政权",亦非在于"保护弱者",而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虽然我国的行政法承认公共利益,但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足以维护公共利益,因而有建立行政公诉制度的必要,从长远看,设立行政公诉制度也可为实行宪政制度做铺垫.  相似文献   

15.
公诉人篇 公诉人是指由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提起诉讼,由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人员担任诉讼,担任诉讼的人即公诉人.公诉人是检察机关的形象代言人,“学习型、敬业型、实干型”是优秀公诉人的特点. 胡志强:身经百战的公诉能手 快播案公诉人一共有4位,主诉检察官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胡志强、知识产权处副处长闫莉、曾经当选“海检之星”的检察官姜楠以及代理检察员肖瑶.其中,胡志强是身经百战的公诉能手.胡志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二处事务检察官,曾荣获“首都五好干警”称号.  相似文献   

16.
论公诉检察官与维护司法公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诉实践中 ,公诉检察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两种与其职责和追求相背离的错误倾向 :一是单纯追求公诉成功率的当事人主义倾向 ,二是以“中立者”自居的消极公诉倾向。公诉检察官在履行公诉职能的同时 ,负有维护司法公正的使命 ,这是由公诉检察官的法定职责所决定的“客观义务”。  相似文献   

17.
彭玉 《人民检察》2022,(11):64-68
法国、德国、美国普遍存在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交流、执法司法协作的做法。我国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本质上也属于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执法司法协作,这一制度有助于提高执法司法水平、节约成本。借鉴域外相关经验,我国可采取扩大特邀检察官助理来源,要求检察人员到行政机关交流锻炼;加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协作,由行政机关派员参与临时检察办案组,以最低成本实现行政人员辅助检察办案等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诉案件分类审查,是指在实施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前提下,因案设岗,因案择人,通过指定检察官对一类或几类案件进行审查,积累专门知识,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和造就专家型公诉检察官, 推进公诉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的一种公诉工作制度。实行公诉案件分类审查制度,可以整合办案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丁猛 《中国检察官》2011,(17):64-65
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在公诉部门实施了主诉检察官办案机制。主诉检察官办案机制的实施打破了用行政办法管理案件审查的旧模式.改变了集体讨论、集体负责的旧框框,形成了以主诉检察官为案件负责人,责、权、利相统一的新的办案工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心,减少了办案程序,提高了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20.
左宁 《法治研究》2008,(3):58-62
公诉证明标准与公诉标准不是同一的概念,公诉标准还要对公共利益及刑事政策进行权衡。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种种属关系;国外几个典型的法治国家都对公诉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大都赋予了检察官自由判断公诉标准的裁量权。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对公共利益及刑事政策的权衡也同样重要,应当赋予检察官权衡公诉标准的自由裁量权,但同时也要有所制约。立法中应当明确列明公诉标准的范围,以使检察机关在决定提起公诉时有所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