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透出第一缕文明曙光,照亮了浙江大地。随后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无不昭示着浙江历l史悠久、义化灿烂,是中吲古代义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淼 《今日浙江》2013,(1):56-57
美丽中国,诗意浪漫,涵义深远。美丽浙江,山美、水美、风情人意更美。西湖之风雅,钱塘潮之澎湃,天台之幽深、仙居之奇崛,普陀之神奇,雁荡之秀丽……浙江超乎想象的"美丽",早就回荡在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赞叹声中。湖光山色的美是大自然的手笔,还有一种美则是浙江先人的杰作。乌镇之古朴,运河之悠远,兰亭之雅集,台州府城之雄险,人文气息很足,名人的遗迹处处散落。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3.
厉佛灯 《今日浙江》2009,(11):54-56
5月25日至28日,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浙江嘉兴举行。本次论坛由刚刚成立的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发起,由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  相似文献   

4.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口头文化。2005年,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相似文献   

6.
周岚  龙镇 《求索》2013,(10):259-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坛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地方剧中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凤凰傩坛戏传承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傩坛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认为傩坛戏是整个傩文化中的一方珍宝,傩坛戏的保护要从“留”、“破”、“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为傩坛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06,(4):7-12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作为新时期的浙江精神,既是浙江人民对昨天的总结和传承,更是对今天的鞭策和对明天的引领,是浙江于在实处,走在前列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怎样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大力弘扬和培育?相信通过对其尝试解读,能使“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真正成为全省人民的精神品质,转化成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强劲动力,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伟大创造,开辟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潘鲁生 《传承》2012,(7):56-57
由于保护和发展不足,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会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沦为其他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样式的“空心化”,从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唐朝的中叶,福建沿海出现了一些为躲避战乱而以船为家、终年在海上颠簸的渔民,最多时达到10多万人。他们长期以来浮舟泛居于船中,形成一片片用船连接起来的“水上村庄”,村民赖以生存的船只俗称“连家船”,连家船民也叫“蛋民”,  相似文献   

10.
“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这是1960年内蒙古人民发出的历史之声。据说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多个孤儿院里,3000多名孤儿因为粮食匮乏而陷入了困境。此事在周恩来总理、康克清大姐、乌兰夫等领导关怀下,内蒙古人民先后接收了3000多名孤儿,并发出的历史之声。内蒙古人民用他们的心血、草原和牛羊养育了这3000多名孤儿,使这些孤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06,(11):20-20
汉剧是我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称“楚调”、“楚曲”、“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皮黄腔系统是京剧的来源之一,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乡,是一个以阿昌族为主体的民族乡,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民间艺术之乡”,有“神话之乡”和“宝刀之乡”美誉。户撒生产的“户撒刀”,是中国三大名刀之一,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户撒刀品种、款式纷繁众多,工艺独特,质地精良,  相似文献   

13.
比起现在一些影视、艺术学校报名的火爆,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如何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这些地方文化精粹,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建议”,希望全社会都来共同保护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  相似文献   

14.
论黎语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宝玉 《前沿》2010,(5):113-115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支,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黎语已经出现衰落的趋势。保护与传承黎语在文化、民族、政治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均具有重大意义,其手段和途径又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张鑑  丁志刚 《群众》2023,(4):10-11
<正>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2年4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活化方式、传承路径及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要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区域特色打造、  相似文献   

17.
陈黎  徐功献 《传承》2013,(6):108-109
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封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从开封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让开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及其元素动起来、活起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变成现代城市竞争所必需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硬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艺术形式,独具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它本身的发展是适应历史的要求,当世界已经改变,如何保护和传承古老文化艺术就成为我们当今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艺术形式“百家争鸣”,土家族傩戏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艺术文化的审美需求.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傩戏艺术文化特征的研究,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今天的中国,是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干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2023新年贺辞言犹在耳、催人奋进。春节前夕,记者慕名来到了坐落于昆明市青年路文化科技大楼10楼、享有“云南民族文化基因库”“云南民族文化音视频数据库”之誉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潘鲁生 《传承》2012,(15):70-71
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