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兆平 《政府法制》2008,(19):28-30
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的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是党和政府实现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是保障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转机建制步伐、落实中纪委“七不准”、促使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保护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毫无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言论自由:记者的尚方宝剑言论自由,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锦     
舆论监督有利社会稳定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全省17个市地中开展了一次“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5.5%的人认为现在的新闻媒体中批评性栏目不太多,55.5%的人认为现在安徽新闻传媒上舆论监督的深度“一般”,另有44.4%的人表示“不够”;有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众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满。因此,在回答“是否认为对社会阴暗面大量揭露会严重影响稳定”时,76.8%的人选择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化,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社会民众喉舌的社会舆论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从2006年“许霆盗窃案”,到208年的“梁丽案拾金案”;从2009年“李荞明躲猫猫”到当年“杭州70码”;从2010年“药家鑫激情杀人”再到2011年“李昌奎死刑争议”案.不少司法案件由于社会舆论的传播而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以李昌奎案件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社会舆论作用于司法审判这一社会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两个重要参考因素.两者在最终的价值判断上高度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平衡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司法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萍 《法制与经济》2008,(6):106-107
西方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是进步社会的第四种权利,它与司法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相比,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这种观点我们虽然不敢苟同,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确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在我国,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一个新闻媒体的批评揭露性报道,都是对社会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焦点访谈”报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对于错误现象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正确的观念。舆论监督的标准是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而各级政府的职能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当一些地方的工作背离了这些原则时,它的上级或有关部门有责任予以纠正。舆论监督的介人,不过是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就是说各级政府工作的国标和舆论监督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中国舆论功能所独具的…  相似文献   

7.
陈婵娟 《江淮法治》2012,(22):29-29
近日,温州市民一张手写的“罚单”在网络上引发网友强烈的反映,可见网络这种新型传媒在当代社会宣传中的巨大力量,传媒的舆论监督是一把利剑有助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作者是工人日报群工部主任,从1994年就参与深圳汽车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刘兴中状告《工人日报》一案的代理工作,此案历时四年多至今尚未结案。在代理过程中,他根据自已在新闻传媒工作的实践和对法律的思考,撰写成此文。虽为一家之言,但仍不乏真知灼见。中国的新闻媒体叫了几十年“舆论监督权”,实际上,无论宪法或任何具体法律、法规,都没有”舆论监督权”这个字眼,当然也就没有保护“舆论监督权”的条款。这可能是传媒被诉之于法庭,败诉者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舆论监督权是由公民的两项权利,即表达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派生出…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需要新闻立法新闻立法的紧迫性,来自于中国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巨大变化。1998年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最为关注、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效遏制各种各样的腐败行为和现象。而他们都认为全方位建立、健全和加强监督机制是治本之策。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湖南省纪委书记杨敏之说:“没有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而没有知情权就无法监督,连基本的倩况都不了解,监督什么?”可以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新闻媒介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舆论监督的力量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不足,遏制腐…  相似文献   

10.
从契约到人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本 《法学研究》1998,(6):27-40
一百多年前,梅因曾精辟地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1〕但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那么,从“此处”以后,进步社会的运动又如何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从契约到人权”。一、从身分到契约的意义及其弊端在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从周老虎、躲猫猫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掀起了阵阵舆论监督的热潮,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更是将其推向高峰。本文指出舆论监督发挥着制约权力、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积极引导媒体合法监督、独立监督,对我国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方法学》2022,(6):49-61
我国的舆论监督不同于西方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介监督,媒体仅为舆论监督的载体,人民才是真正主体。党对舆论监督形成方向、内容、形式上的全方位领导。新时代应立足本土法治资源,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下建构舆论监督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明确舆论监督的关键与重点,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相结合,获得权威性支持与常态化制度转化渠道。未来,应推动建成统一监督平台,在微博等新型政治空间设“廉政监督员”充分收集监督信息;各级纪委监委成立舆情处置小组,信访举报、监督检查、案管、案审、审查调查等各部门共同参与舆论监督处理工作;为舆论监督信息受理、处理、反馈等阶段设置程序规范与期限规定。这一过程中,可借助新技术赋能信息公开,助力信息收集、分析、共享及传递,充分解放人力,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分为正面的、负面的,这种简单的“两分法”是近些年来的一个“创新”.一般来说,舆论监督大多是负面新闻.它主要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能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迷”案起.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因新闻报道而引起的纠纷和诉讼(俗称“新闻官司”)时有发生。这从一定角度说明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时,应当加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新闻自由、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保护他人名誉、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之间的界限与关系,避免造成侵权。  相似文献   

15.
李密 《法制与社会》2010,(34):149-150
法律谚语云:“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假如说司法公正使正义得以实现,那么,舆论监督便是使正义得以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民众对司法活动的渗透越来越深入,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实现了监督本位的回归,增强了司法活动的透明度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对司法活动的过度干涉,造成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妨碍。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成为司法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两者的角色定位入手,全面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并试图建构两者理性互动的制度理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和建立完善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等在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监督机制。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社会监督系统中,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媒体对消极腐败现象实施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预防并遏制腐败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试从新闻舆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反腐败斗争的新闻宣传工作加以探讨。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所谓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审判需要公开、透明,需要充分、及时的舆论监督,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舆论监督并非仅仅是指新闻媒体通过向公众报道案件审理过程这种监督形式,全体公众的关注、议论、评判都属于舆论监督范围之内。舆论监督其实就是公众监督、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开始施行《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条例从酝酿到出台,因将舆论监督和行政问责纳入其中,从以往的文件支持转到立法保障,从而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 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所实施的一种经常性的法制监督。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引人注目、震慑力强、影响面大、迅速及时、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它常为各国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改善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常常把舆论监督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把它称之为“第四种力量”,认为它是制约这些权力的权力。美国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是新闻界搞起来的。所以,有人说,西方的新闻界很厉害。可见,舆论监督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舆论监督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生存空间还很狭窄。本文从自由与法的角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舆论监督难的原因,并对当前舆论监督的生存方式的合理性和不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