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童的心理逻辑包括普遍儿童心理逻辑、具体儿童心理逻辑和教学性儿童心理逻辑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消除差异的基本原则是努力实现三个逻辑的统一;建构、发展与应用三个逻辑的统一是教师、心理学与教育学整合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吴伟达 《河北法学》2008,26(4):81-86
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对经济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说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的逻辑起点,理由在于,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它包含经济法研究对象一切矛盾萌芽的规定性,从国家调节可推演出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其他范畴、命题,它是经济法历史起点的反映,符合经济法发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文化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衡量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尺,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李斌  李丹 《法制与社会》2014,(1):173-174
从逻辑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从历史上讲,意识形态从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从属于意识,换句话讲就是,先有意识、社会意识,然后才有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试着从逻辑与历史这两个维度对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社会事实的由来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权利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律权利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之一,随着法制现代化的大潮,它被推上历史的前台。其实,如何看待权利问题是每一个严肃的法学研究者和法制建设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迫切要求我们皮省传统的法律权利定义,把它纳入社会的价值体系,予以恰如其分的界定。1、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是研究法律权利概念的基本方法。逻辑判断是指对  相似文献   

6.
对智力成果权范式的一种历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琛 《知识产权》2004,14(2):9-13
知识产权的统一性何在,理论上有不同见解.其中,"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权"之观点最具权威,占据范式地位.但是,对智力成果权说的逻辑质疑始终没有停止.英国学者Brad Sherman和Lionel Bently的著作<现代知识产权法的形成-176O~1911英国经验>跳出惯常的逻辑分析,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得出结论:知识产权的统一基础走过了"从智力创造到权利对象"的历程.由此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智力成果权范式的权威地位是历史的产物,应当被超越.  相似文献   

7.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逻辑的真理性是需要历史过程的必然性证明的。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资本论》是“按照历史”又“按照逻辑”的方法写成的。深化和发展公安学基础理论,应当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不熟悉公安史不仅制约了公安学的发展,也将影响对公安工作一些重大是非的科学认识。公安学与公安学基础理论是公安学中关系最密切的基础学科,应当比翼双飞。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和教育史分别以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对教育进行研究,尽管二者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上各有侧重,但学科之别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壁垒。教育史研究以历史为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它通过考察历史来理解教育,因而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一部教育史潜藏着一部教育思想史。逻辑的与历史的是一致的,教育史研究不仅仅是史实的记录和复述,文献的查找与整理,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厘清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归纳、分析、演绎、推理等方法,发现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是在"现实—人—自由"的关系性概念中检视其法律与社会理论的各种"建构性"预设的可能性。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是联结西方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思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它为理解马克思法律与社会思想的论述提供了整体性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视野,为修补马克思自身的"断裂"提供了可以理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就其范式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早期由林传甲、黄摩西、谢无量等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相互之间虽然差异甚多,但相同点是明显的,都将学术史视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加快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其显著特点是,以诗、文、小说、戏曲作为文学所特有的样式,文学史不仅以这四种文体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而且在叙述中贯彻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思路,即格外突出《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进入90年代后,第三种范型开始出现,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追求中西会通的境界,即一方面合理地引入某些西方概念,以激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又充分注意中国文学中某些特殊的现象、范畴,力求给予同情之了解.文学编年史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兴盛起来的.陈平原、陈文新、刘勇强、赵伯陶等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方面积累了若干心得,这组笔谈表达了他们对部分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反思百年文学史研究,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要把新的观念变成固有不变的模式。需要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文学史观,需要有思想的文学史。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分析,又要注意研究整个文学活动,不要把文学史写成作品史。要把握作家作品所反映的文学思潮,把握其独有的个性和特点,以此来反映史的脉络,不能只是按作家生卒年前后排序,以占有篇幅多少表明某一作家的成就高低大小。  相似文献   

12.
在法史学危机的背景下,当代(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法制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在资料性、传承性与方法论上对中国学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用余英时关于清代思想史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仁井田陞和滋贺秀三等代表的学人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虽然受到外在机缘的一些影响,但在内在理路上仍恪守了学术本位的"虚学"立场,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是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学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认定”(1919-1949)、“界定”(1949-1978)和“确定”(1978-)三个时期,前两期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后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现代学的研究格局和深度。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领域的局限、方法论的危机、思想性的缺席以及彼此之间的失衡,造成了现代学研究发展中的困境。新的化语境下的现代学研究必须史料、经典、思想性和学术性并重,在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寻求中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文本研究与文学史写作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曾代伟 《现代法学》2007,29(5):180-186
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经典著作《英国庄园生活》,是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状况进行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研读该书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当下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应做出必要的转向。《英国庄园生活》所体现的经济—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即其中一个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法律史学是在传统法律史学和外来法律史学的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性质,对完善这门学科的独立品格,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法学理论,特别是运用部门法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史材料,是中国现代法史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应简单地用部门法理论、现代法理学的一般概念去比附评论中国传统法史材料,使中国法史学研究带上过分浓厚的现代色彩。应重视法史学研究的学术批评问题,提倡既非庸俗吹捧也非恶意贬低的高水平的独立评论。  相似文献   

17.
Genres are historical formations; their ability to generate knowledge depends on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within a culture. Since law, too, can be viewed as a genre, studies of specific historical relationalities between law and other genres are necessary for law's own history and theory. This essay discusses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Victorian law and literature, starting out from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Ayelet Ben‐Yishai's Common Precedents: The Presentness of the Past in Victorian Law and Fiction (2013), which reveals some of that history. I examine two points: differentiations in legal and literary approaches to probabilistic knowledge, and differentiations in the author functions in law and literature. These differentiations bear multiple implications. I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evidence‐law debates about probabilistic evidence, for contract‐law debates about the centrality of autonomy and self‐authorship, and for understandings of legal reasoning itself—the elusive notion of “thinking like a lawyer.”  相似文献   

18.
刘亚斌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15-120,137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9.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既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又是一部法学著作,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古典文献之一。本文即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自由与平等"的目标、性质以及"主权在民"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浅显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ies of Tamil literature coincided with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itself as a discipline start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s conflated Tamil literary history, religious history, as well as notions of the Tamil nation, which led to such works becoming vitally important legitimising narratives that established the claim of self-defining groups within a new Tamil modernity. The absence of such a narrative also meant the erasure of a particular group, identifying itself as a caste or religious unit, or both, from Tamil history. It is in the light of thes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takes that we must view the textual and hermeneutical strategies of an old, Tamil, religious group, the ?r??vai??avas, to position themselves anew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in what they saw with anxiety as a Tamil, ?aiva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