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中国为了减少隐案,提高侦破工作效能,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法律,鼓励、引导甚至强迫民众协助、参与侦查活动,同时,办案官员因案施策,充分调动民众参与侦查破案的积极性,以实现侦查效能的最大化。这种民众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民众自身的利益需求给司法官员的启示;二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及侦查资源匮乏的客观需求;三是由于后人对前人成功经验的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2.
胡杰华 《理论前沿》2008,(10):29-30
在封建社会,为民做主的清官确实是那些贪官污吏望尘莫及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清官代表着劳动人民的部分利益,但如今,它与我们所追求的民主精神、法治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它所强调的只是官老爷个人在道德上的自省自律,而丝毫不涉及体制上的监督以及人民的权利。所以,对人们的清官意识必须予以摒弃,同时努力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为实现依法治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宗教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是保障宗教事务及宗教活动的健康有序,保证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和观光游客以及文物安全的需要,也是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破坏的需要。作为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治安管理是其职责所在。在西藏及拉萨,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对促进宗教事务和谐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影响巨大。它通过对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而将自己的触角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 ,直接对世俗社会的运动历程产生辐射效应。然而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到一定阶段 ,它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本文拟就这两者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力图揭示其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熹在理气论的基础上构建其宗教思想体系。他以"理"、"天理"来重新解释孔孟所信仰的"天"与"天命",并将体行天道、成为"圣人",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他又用"气"之聚散变化来说明人的生死和鬼神问题,使儒学(包括其鬼神说)成功实现了一次由粗糙向精致的转变。朱子的宗教思想是儒家反对佛、道的有力武器,对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色彩的道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已经渗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把宗教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对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所谓“宗教”,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  相似文献   

7.
孔志华 《工会论坛》2007,13(2):79-80
公共经济意识,不仅仅局限于民众的“纳税人意识”。民众良好的公共经济意识是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前提,是经济社会成熟的标志。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民众公共经济意识的状况,探讨培养和提高民众公共经济意识的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领域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所包含的不同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众正义观念是民众评价社会正义时遵循的价值标准,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在内容上,民众正义观念包括正义观念主体、正义主体、正义客体、正义原则及其适用等多个分析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转型对民众正义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其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弱重叠性等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9.
网络伦理意识的形成包括:萌芽、发展、形成、成熟四个阶段。伦理意识的内容包括:网络伦理认识、网络伦理情感、网络伦理意志、网络伦理信仰和网络伦理反思。网络伦理意识与现实生活传统伦理意识相比较,具有五个特征:虚拟现实性、开放性、多元性、自律性和一致同意性。  相似文献   

10.
宗教工作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宗教工作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做好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努力做到:强化学习宣传,把握正确方向;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抓好自身素质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奠定物质基础;发挥宗教某些积极因素,丰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精神文明添砖加瓦;关心宗教教育,继承优良传统;重视理论研究,引导健康发展;不断“打邪制非”,维护安定团结;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1.
始源于欧关社会的宪政作为一种制度文明形式有其生成发展的独特宗教背景,基督教教义所主张人性幽暗的原罪意识为宪政制度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逻辑起点。同时,基督教会在与世俗政权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型构了西欧独特的政教分离的社会格局、多元化的政治秩序,从而提供了宪政制度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倾全党之力来认真研究和处理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本文作者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轴”,以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为“经”,以“社会主义宗教论”框架为“纬”,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宗教财产的归属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但终归要在法治的轨道上通过对宗教财产归属制度的重构加以解决。宗教财产应当依据不同情形,分别确定归属于宗教法人、国家和私人所有。鉴于宗教财产所有权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建议在民法典中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之一,在党的宗教问题上有许多重要论述。他继承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忠实地捍卫和贯彻执行了党的宗教政策,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宝库,为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参政党意识基本内涵的认识为主线,分析了当前参政党及其成员政党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了参政党意识建设的四个方面路径,以期提高参政党成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佛教中国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系统梳理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推进宗教中国化要以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为目标,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宗教文化所具备的优良传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宗教对话交往有利于消解民族冲突;推进宗教中国化有利于防止境外宗教渗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原始宗教的消亡和社会的分裂,以及人的异化,阐述了现代宗教意识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对现代宗教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概括出现代宗教意识为“分裂中的单纯”。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一种走神圣化,一种是世俗化。宗教世俗化是相对神圣化而言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传统宗教的世俗化进程,还是一个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政治上,多种宗教和平相处,宗教界与政府也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宗教的功能发生改变,宗教生活世俗化,宗教的影响力和吸收力增加;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政策,依法加强宗教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是在中国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一个特点——多元通和。官方宗教的政教一体和教派宗教的政主教从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二个特点——政教关联。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三个特点——入世崇德。中国古代宗教所形成的特点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伦理思想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