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 《党史博采》2005,(10):4-6
西柏坡精神是中共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内在地包含了许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共执政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始终是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新时期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中共政治角色转换、执政角色获取、执政角色维护等三个方面来简单梳理西柏坡精神和中共执政党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西柏坡曾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同时,西柏坡也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方。在此次全会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的“两个务必”和廉洁自律的执政方略,为新中国开创了反腐倡廉的一代新风。艰苦奋斗、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西柏坡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成为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反腐倡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精神法宝,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3.
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执政地位的标志,开始了从破坏旧世界的革命党向建设新世界执政党的转变.应充分估计这一转变的艰巨性、复杂性.在党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道路上,学习执政,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21世纪对中国执政党来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概念和政治概念.在新的执政环境中,学习执政,体现了党的高度社会历史责任感、理论和体制的创新勇气和科学精神.要形成全党浓厚的学习风气和学习型政党的有效机制,把学习执政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历史考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指导中共巩固、延续和拓展执政权威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反映了执政党对自身政治认同的高度关注和对长期执政的政治资格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5.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十分关注党的建设,适时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着力通过开门整党、公开建党实现建党原则由秘密建党向公开建党的转变;通过加强学习以提高执政本领、坚持“两个务必”以保持政治本色、重视干部教育以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等方式推动党的建设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6.
崔霞 《党史博采》2016,(4):16-17
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去往北平,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次赴京建国比作"进京赶考",表示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要坚持"两个务必",要经受住考验,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换的历史时刻,直面全面执政及如何执好政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是中共执政及执好政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科学应对。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与任何事物一样,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当前,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党的建设与执政党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任务紧密相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中的一块奇珍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精神航标。西柏坡精神是集"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建设新社会精神、"两个体制"的建国精神和"两个务必"的执政党精神于一体的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坚持"两个务必",根本在于发扬人民民主,实质在于弘扬赶考精神,关键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9.
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执政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 《求实》2004,(10):35-38
执政党的合法性是指一个政党在执政后 ,其所提供的统治秩序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拥护的问题 ,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执政道德是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隐性和软性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基础 ,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是始终保持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我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要在遵循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党的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荣臣 《党课》2009,(10):10-16
执政党建设是执政后党的建设的一项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先后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但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0年了,在未来的执政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逐步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这不仅表现为解放战场上的军事胜利,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广大民众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同。其中,以高校为依托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表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当然与中共在高校的成功建设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就这一段历史状况作一番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西柏坡精神作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涵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执政理念。探寻西柏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学习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很有作用。本文在探寻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一定举措,以期能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西柏坡时期,久经革命考验的共产党人即将经受执政的考验。为了准备这次执政考试,领袖伟人从加强纪律规矩意识、创新发展、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以实际行动诠释赶考精神,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之路。赶考,一场守规矩、讲纪律的考试"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全国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和决战的关键时机,毛泽东注意到了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等倾向,缺乏规矩性  相似文献   

14.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得以稳固的先决条件,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未直接提出和使用合法性一词,但非常重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建设。他从利益角度思考执政合法性基础问题;他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实际上已内含有评价政治合法性标准的思想。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主法制,繁荣先进文化,反对腐败,邓小平构筑起中共雄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汪博武 《求实》2006,1(4):14-16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得以稳固的先决条件,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未直接提出和使用合法性一词,但非常重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建设。他从利益角度思考执政合法性基础问题;他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实际上已内含有评价政治合法性标准的思想。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主法制,繁荣先进文化,反对腐败,邓小平构筑起中共雄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党的执政能力的大事。本文从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入手,着重分析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两个务必”的作风,指出坚持“两个务必”,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看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提出了内在的要求。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核,以及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从执政宗旨上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作出的概括,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  相似文献   

19.
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贯穿执政党建设始终的重大问题。建国前后,毛泽东从领导革命战争到领导经济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中,对执政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这是我们党执政理论的源泉和根基,对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中共执政面临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也就成为中共政党功能转换的时代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新要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制度化政党权威的发展趋向、合法性资源的转换以及执政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共向服务型政党转变的内在动力。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表明:中共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共对时代责任、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成熟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