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2年5月31日,江苏太仓县浏河镇一个读书人家里。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她就是杰出的女物理学家、有着“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她用科学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推崇的传奇式人物。  相似文献   

2.
于丹 《当代党员》2013,(6):77-77
宇称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界公认的原理,可是杨振宁在一次实验中,发现自己的结论竟与此相冲突,他由此推测宇称守恒定律有可能是错误的。 于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展开了合作,他们吃惊地发现,过去的相关实验竟没有任何宇称绝对守恒的根据,为此,他们倡议自己的学生去证明。  相似文献   

3.
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该发现作为迄今惟一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成就,是20世纪世界科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在对当下存在的“诺贝尔情结”之合理性给予辨析的基础上,回顾50年来粒子物理的进展,阐述了此发现的科学意义;回溯海峡两岸关系和东西方国际关系的变迁,讨论了科学与政治的纠葛;回首李政道杨振宁青少年时代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如何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林林总总的学术著作中,有一门专门研究“名声”的学问,它是研究名人资源、名人的价值和成名之道的科学。何为名人?在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将名人定义为“名声显赫的人,公共知名度很高的人”。按照这个定义,那些治国有方的政治领袖人物,为人类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诺贝尔获得者,文学、艺术大师,科学界的学术泰斗,创业有成的大富豪等都可以称为名人了。依此而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他与另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一起,因为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理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已八十有三,…  相似文献   

5.
付松 《当代贵州》2013,(18):14-15
在本届中国科协年会首次举办的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上,5位国际科学大师发表了精彩演讲,将前沿科学带到了普通民众身边,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科技进步引发的巨大变革。人物名片: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几本传记,给我的教训是:即使对有些人物算得上了解了,其实这以往的了解中可能包含种种不准确。现采撷几例,以飨读者。“中国科学家要有获取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我们报刊的版面上常见此类话语。甚至权威的《人民日报》也未能免俗——“100年来,诺贝尔奖已授予全世界473位科学家,而中国籍的科学家尚无一人入选”,这是我从两年前该报随笔中摘下的一句话。读过《杨振宁传》后,方知此说之谬。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之际都尚未加入美国籍——“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时,他们持用的还是当年留学出国时的…  相似文献   

7.
“政道先生,热烈祝贺您从事物理研究60年。”温家宝总理紧紧握住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的双手说。恰逢80寿辰的李政道精神饱满,他高兴地对温家宝总理说:“我虽然在物理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无止境,我今后仍愿为物理学的研究做更深入的工作,同时继续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人物档案庄小威,1972年生人。1987年, 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1年毕业赴美, 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5年后的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前50年,中国仅有大约三、四万人出国留学,其中杨振宁和李政道俩人获得了诺贝尔奖;20世纪后50年,中国仅大陆出国留学者多达三四十万人,却无一人与诺贝尔奖结缘。人数增多了,反而获奖的人数减少了,难道这种反差不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吗?考虑到这50年中还有大陆之外的四个中国人获诺贝尔科学奖,就更值得认真反省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可是写一部30万字的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史,难得有几位中国人的名字写入其中;即使在100万字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能够写入的中国人的名字也是屈指可数的数量。有5000年文明史的…  相似文献   

10.
胡斐佩,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英文写作 phoebe,意思是“太阳神”。   胡斐佩,一个多么荣耀的名字, 20世纪 80年代,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发布命令授衔的中国五位女将军之一。 在逃难中度过童年   胡斐佩, 1930年 12月 2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当时,父母正在美国留学。父亲胡寄南是学贯中西、德高才博的著名心理学家, 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 1930年赴美国留学, 1934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 1989年逝世。母亲俞竹贞也出身书香门第,赴美留学回国后曾从事…  相似文献   

11.
没有比这更孱弱的躯体———然而,就是这孱弱的躯体,诞生了伟大的思想。斯蒂芬·霍金,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1959年考入牛津大学,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考入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5年获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79年,任剑桥大学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的命运虽如昙花一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带有突发性,因为抗战开始,河山沦陷,为使中国大学教育不因战争而中断,保存国家民族之精魂,才有了西南联大的出现,她与抗战共始终),但短短9年(1937—1946)间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造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不但汇聚了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华罗庚、陈省身、李四光、茅以升等大批大师名家、科学巨匠,还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黄昆等学生。有人统计,联大9年培养的学生中,就有2名诺贝尔奖得主、1…  相似文献   

13.
许良廷 《党史文汇》2005,(11):10-15
杨振宁, 1922年 10月 1日(农历八月十一)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县城(今合肥市)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其父杨武之从小奋发学习, 1918年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等担任数学教授 40多年.他一生为人正直、诚实忠厚无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品格.母亲罗孟华文化程度不高,但明事理,识大局,有远见,性格坚强,持家有方.在杨振宁出生后的第 10个月,杨武之便考取安徽省官费留学美国.  相似文献   

14.
孙林夫小档案:1963年7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9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近10年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铁道部和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共23项并发表论文数十篇;作为第一主研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四川省和铁道部工程勘测设计优秀计算机软件一、二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必要的合作。因为谁都不可能将自己孤立起来,在成功的道路上尤其需要与他人真诚的合作。著名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一生堪称是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典范。善于合作是走向成功的捷径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就对电荷守恒与规范不变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磁本身的结构规范不变性这一问题就有了极大兴趣。后来杨振宁到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期间,接触到一些最新的理论与实验之后,他又试图发展他的想法: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其他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6.
<正>24年前,一位96岁的老人平静离世,他叫赵忠尧。他是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失误,他本应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902年6月,赵忠尧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浙江诸暨,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后任东南大学助教。他工作踏实,  相似文献   

17.
杨振宁称:中国将成为科技大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21世纪中国科技将突飞猛进,到该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杨振宁说,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的可造就的青年,而倡导人伦、勤俭与忍耐,注重教育的儒家传统,将会把青年培养成勤奋努力的人。杨振宁指出,科...  相似文献   

18.
《求贤》2010,(3):18-19
王磊,1987年留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9月人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五批特聘教授。现任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6,(10):59-59
肖锋等在9月6日的《京华时报》上报道: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结合21世纪的时代科学命题和自身经验,提出了“培养最顶尖的基础科学青年人才”的三个秘诀:首先要营造合适的环境,要有一个小而精的研究中心,在中心里教授和领导都在积极参加研究工作;其次要合理教学,老师跟学生每周应该有一对一的教导工作时间;第三要抓住时间和机遇,要注意什么是大方向,要参加国际会议、参加科技竞争。“1946年到1956年这10年内,芝加哥大学只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此后10年,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工作学习过的师生,有20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20.
徐恒足 《前线》2009,(11):60-60
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谢绝恩师和校友挽留,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