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友声》2005,(1):50-50
2004年9月22日,唐家璇国务委员在中南海会见应中日友协邀请来访的日本前建设大臣水野清。双方就中日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唐家璇强调,中国重视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变化,中日双方应该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为推动中日关系在新时期取得更大发展努力。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永昌会见时在座。  相似文献   

2.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观察与思考》2006,(20):10-10
10月8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安倍9月就任首相以来首次访华,也是日本领导人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与安倍举行了会见和会谈。胡锦涛在会见安倍晋三时指出,中日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胡锦涛指出,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要加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人员交往、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与日本财团创建的  川日中友好基金今年迎来了15周年。15年来,该基金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日关系发展步伐,为推动中日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促进两国的友好合作,增进互信,建立新型中日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友好基金创建15年来,得到了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及相关民间团体的大力支持,共实施了近300 个项目,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保、媒体、安全保障及人才培养等,受到中日双方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在众多的基金事业中,中国市长访日代表团作为  川日中友好基金的重点人才培养项目,自1990年首次派出的沿海…  相似文献   

5.
贵刊2014年第1期《2013:两岸关系破与立》一组文章盘点了2013年两岸关系在诸多方面取得的进展。、可以说,2013年两岸关系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岸双方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各领域交流合作出现更多积极因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巩固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郑剑 《统一论坛》2013,(5):8-10
认同与互信是—对孪生兄弟,建立两岸问足够的认同与互信是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基本条件。站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的立场,我们所谈论的认同与互信,其基本内涵应当是两岸双方对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祖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7.
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双方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国际法方面各持己见.然而,关于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规则有失明确性,现代国际法与传统“中华世界秩序”之间在领土观念上尚未互相兼容,因此,国际法在解决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不可高估.此外,中日双方难以达成将钓鱼岛争端诉诸国际司法机制的合意,当前国际司法机制实践中的文化偏见与海峡两岸政治互信的不足,也使得国际司法机制在钓鱼岛争端中的作为空间大打折扣.鉴此,未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仍应重视政治手段的作用,并审慎而渐进性采用法律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层面看,两岸政治互信可以理解为双方政治信息的释放、被理解、被回应的心理互动过程。如果双方均视对方释放的政治信息为"善意",并作出善意的回应,则两岸的政治互信可逐渐建立起来。在两岸关系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认知相符"与"认知失调"现象的存在,两蒋时期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两岸没有建立政治互信,2008年以后两岸虽然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但仍很脆弱。因此,两岸要增进政治互信,双方都必须克服上述两种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双方"),自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正式建交以来,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防务及其它领域建立了友好和实质性的关系。双方之间的密切交往使这种关系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双方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  相似文献   

11.
郭平坦 《台声》2010,(7):42-45
1972年9月29日,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中日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在这新形势下捍卫华侨正当权益的新的斗争又开始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人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了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从未有过的困境,这个局面令很多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的人感到痛心。其实,2013年9月,出席G20圣彼得堡峰会的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短暂的站立会见时就曾说过,“近来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为什么说“不愿看到”?我的理解是,中日关系这种局面不符合习主席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6,(6):36-36
国家主席胡锦涛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说,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堪称两岸关系发展史上色彩斑斓、热点不断、亮点突出的一年。这一年,两岸关系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出现更多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2013年,步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依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一是以6月北京"习吴会"为标志,国共两党在共同维护一中框架上取得突破,增进了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这是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  相似文献   

16.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台湾各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疑虑,才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笔者认为,"国家球体理论"可能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在两岸达成国家"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有可能更加顺利地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未了情     
汤林 《人民公安》2008,(18):54-55
18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这段年轻时参加安保工作的经历早已收藏内心深处,是北京奥运会来临的脚步声,唤起了我的情感,如今我已步入中年,没有了当年的英姿飒爽,不再从事年轻民警承担的安保任务,但我好羡慕他们。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台声》2011,(6):10-10
两岸关系能够有今天的良好局面,关键是双方建立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两岸关系要继续走向互利双赢,就必须维护好共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日关系虽然积极因素不时出现,但整体趋于平淡,坚冰一时 难破。如何理解中日双方存在的分歧?双方能否走过危机四伏的困难时 期?对中日关系有着重要影响的中美关系到底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 如何打消日本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原中央 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