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围绕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命题,深刻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我们的庄严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60年前那场空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是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意志,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摘自“胡锦涛在山西考察…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末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4.
欧阳兵  易文彬 《求实》2003,(8):32-34
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意义深远。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世界意义 :一、从根本上构成了中国的世界社会主义新战略 ;二、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三、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与时俱进地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思维 ,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与挫折,也赢得成功与辉煌,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矢志不渝.从建党之初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到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到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百年奋斗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宝贵经验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先进理论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斗争精神、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尹书博 《学习论坛》2009,25(8):8-1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提升全体国民文明素质的加速器;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从梦想到现实的桥梁.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具有丰富的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其要点是:在我党历史上首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内涵作出概括;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21世纪中叶最终实现;特别强调、反复论述民族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精神支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民族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给我们的党推进民族复兴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党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性,居安思危,知难而进,趋利避害,在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民族复兴的伟业一步步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精髓的凝聚和反映,是影响民族兴盛衰亡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着一个国家的复兴。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不仅是物质实力层面的积淀,更需要精神层面的积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为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条件,塑造了国家认同,促进了物质实力的发展,并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强调高扬社会主义民主旗帜,反对西方民主;提出了把代表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结合起来的推进战略;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提出了一系列民主建设的理论现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主思想,把当代中国的民主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着我国走向繁荣富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是我们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在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基础上 ,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决定》精神 ,本刊特约请了几位在党建理论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撰文谈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体会 ,将之辑为一个栏目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富有革命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曾先后4次来到宁夏,在宁夏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并将永远鼓舞我们沿着他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奋勇前进。 风华正茂塞上行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岁末,邓小平同志接到党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杨刚来到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就党校学员和教职工学习十六大精神、并结合乌鲁木齐实际产生的疑问进行了精彩的回答。杨刚书记首先肯定了这些意见和疑问是大家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并结合实际、研究问题、勤于思考的成果,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意见和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杨书记分别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高校腐败案件频繁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思想认识缺乏全面性、施教主体缺乏协同性、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新闻发布、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高校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到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从对外开放的范围到对外开放的方式,从对外开放的内容到对外开放的原则等,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都进行了系统阐发,作出了卓越建树.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中国,与此同时,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于与中国情况相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过程中思考和推进现代化,也是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习能力是执政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执政能力的大小,因此,领导干部提高学习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不仅指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还指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上,是领导干部诸种能力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重视操守的民族.从本质上说,"守德"比"守法"对人的要求更高."守德"是表现了个人的内在自觉性,而"守法"则具有外在强制性.如果全社会都能自觉"守德",则国家可以昌盛,社会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