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这样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遭受行政行为非法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 ,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 ,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 ,也是对传统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行政诉讼只针对法律保护的权利受侵害的相对人,这样当行政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利害关系人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矫正行政行为。从保护权利与公益角度出发,在综合参考其他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应完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以在我国建构该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益诉讼:行政诉讼的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 ,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侵犯公共利益的情形缺乏有效救济途径 ,如何设计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法治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大都在行政诉讼制度体系建立了专门的公益诉讼制度。此外 ,行政诉权理论在我国的新发展也为公益诉讼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新类型的确立排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出现的众多具有行政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和民众对行政行为进行深层次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来看,在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已经严重制约着行政诉讼实践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严重阻碍了诉讼机能的发挥,不利于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只有突破原告资格问题的限制,扩大原告主体范围,赋予特定主体诉权,才能迈出构建行政公益诉讼机制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维护公共利益不受行政行为侵犯、实现法律秩序的价值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没有独立的位置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成为必要。而现行行政诉讼有关原告资格的规定 ,对行政公益诉讼无疑产生了限制。诉讼主体与权利主体有限的分离已是世界各国诉讼立法的趋势 ,为适应社会发展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笔者认为 ,应当建立诉讼主体与权利主体有限分离的公益代表人制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行政诉讼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这样当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时,人们无法直接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来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是一个司法盲区。通过对两种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民众诉讼制度和行政公诉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行政公诉的制度模式是基本符合中国行政法制的实践和国情的,也将是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确立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制度,与一般的行政诉讼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它更加关注对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护。本文就行政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和许性作一分析,同时就公益诉讼具体制度中的受案范围、原告资格、举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公益争议司法化已成必然,但它遇到了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各种制约,其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应该改革,重新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确定各种行政公益诉讼原告。检察机关不应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社会团体应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主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继续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基本的原告。  相似文献   

9.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诉讼制度,与一般的行政诉讼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它更加关注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通过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过程中的受案范围、原告资格、具体程序等制度方面变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诉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诉属于行政公益诉讼范畴,与传统"诉的利益"理论方枘圆番,也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原告资格标准相去甚远.但这并不能成为建立行政公诉制度不可逾越的障碍.行政诉讼"诉的利益"的公益性及检察官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身份,是构建行政公诉制度的两大天然理论基石.前者解决了与本案无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后者给出了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1.
行政公益诉讼 ,是指针对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 ,任何个人、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有权提起的诉讼。从本世纪开始 ,世界各国通过不同方式对行政公益诉讼中的瓶颈问题———行政诉权理论进行改革 ,纷纷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也应该改革现行的行政诉权理论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与传统诉讼具有质的差别的新型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对行政公益诉讼能否“入法”、如何“入法”的问题,基于实践需求和完善行政诉讼功能架构的需要,笔者赞同效仿民事诉讼,探索性地将行政公益诉讼“入法”。但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功能要客观看待,其定位只应作为普通行政诉讼的补充,无论是在原告资格还是受案范围,亦或程序设置上,“入法”都要适度。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法律法规赋予诉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从我国当前的司法现状来看,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非常必要也有相当大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行政公益诉讼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是否设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一问题大体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立法应否及如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职权的问题,则见解不一.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我国的立法现状及行政公益诉讼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立法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与现实必要性.对于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职能设置,应以遵循行政诉讼的基本规律和契合检察权本身的法律性质为原则,同时兼顾保障行政权的正当行使(依法行政)和保证行政机关的效率两种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下,能够提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各类主体,在提起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属于诉讼制度方面的创新,应由立法机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认真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作出公平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地方检察机关所进行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尝试频频见诸报端,社会反响良好。但是在行政诉讼中却鲜有检察机关提起或者参与公益诉讼的尝试。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而且目前检察机关在刑事、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司法实践为其提起和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因此,对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以原告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7.
张明华  刘玲玉 《工会论坛》2006,12(1):101-102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劳动者权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劳动者公共利益遭受损害致使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劳动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的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行政公益诉讼与传统的行政诉讼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其包括立法目的、被告的识别、起诉期、证明责任与标准、侵权人民事义务的承担等问题。解决其中的张力应以行政诉讼法增加"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为基础,通过对法条科学合理的解释和立法的完善,实现行政公益诉讼与行政诉讼法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当前行政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核心。传统原告资格的管理权理论已经不适应诉讼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需要,以诉的利益理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其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公益诉讼意在解决行政相对人如何进行保护公共利益的活动,那么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关键.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是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个完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一部分.行政公益诉讼在主体资格、举证责任分配、听证程序以及内外保障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应当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构建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